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百九十三卷目錄
濟南府部彙考五
濟南府城池考
濟南府關梁考
職方典第一百九十三卷
濟南府部彙考五
濟南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歷城縣附郭。〉
濟南府城 即戰國之歷下。自西漢建國,治東平陵。至南宋孝建中,移為郡城。至明初,內外甃以磚石,周圍十二里四十八丈,高三丈二尺,池闊五丈,深三尺,四門東曰「齊川」 ,西曰「濼源」 ,南曰「舜田」 ,今改為歷山,北曰「會波。」 成化四年,分巡濟南道僉事張珩重修。十九年,巡按御史宋經重修。萬曆二十年,巡撫宋應昌重修。「天啟五年巡撫呂純如重修。崇禎七年巡撫朱大典重修。」
皇清康熙十四年,巡撫趙祥星重修。二十七年,巡撫
錢玨重修
外州縣
章丘縣城 。齊天保七年,廢東朝陽,置邑於此,名高唐縣。隋開皇間,始名章丘城。高二丈五尺,周圍六里。明成化元年,知縣張慶立層樓其上。正德中,知縣呂秉彝重修。萬曆六年,知縣李臣之取女郎山之石,甃以石城四門:東曰繡江,南曰明秀,西曰錦川,北曰「清平。」 康熙二十三年,知縣鍾運泰捐俸建更鋪二十一座,復於二十七年捐貲倡修。沿堤植柳,麗譙如畫,迢遞相望,屹屹乎金湯矣。
鄒平縣城 元至元中,縣尹陳彥武築,高三丈八尺,周圍四里,四門:東曰通齊,南曰興賢,西曰迎恩,北曰「仁義。」 教諭張崇文有記。明萬曆八年,知縣李瑞重修,始砌以石,吏部呂坤有記。崇禎九年,知縣韓文焞重修,都御史張延登有記。
皇清康熙十五年,知縣劉元慧繕修。
淄川縣城 ,自漢興置縣,周圍七里三十步,墉高二丈,池深一丈五尺,四門甃以磚,各設戍樓,東曰「迎仙」 ,南曰「迎薰」 ,西曰「迎清」 ,北曰「迎恩。」 明弘治十四年,知縣楊武重修。嘉靖十四年,知縣李性再修,加以磚垛。萬曆七年,知縣王九儀重加擴治,始構以重門。門上有闉,闉下為河。崇禎九年,知縣韓承宣始建石城,分堵計工,紳民競勸。城高三丈二尺,基廣六尺,頂剡五尺,女牆至邊共闊一丈六尺,周圍八里,城下築岸二丈餘,塹石護之。外作深濠,內外堅緻。四門:東內曰黌山,外曰「書帶」 ;南內曰甘泉,外曰淑聖;西內曰孝水,外曰沙堤;北內曰萬年,外曰栱極。外門設樓,稱雄麗焉。邑人張大學士有《記》。崇禎十一年,知縣楊蕙芳建空心樓十一座,附城四面,中設砲眼各二十四,上覆敵樓。順治四年,謝寇陷城,官兵烘之,旋圮旋築。康熙七年,地震,城樓崩圮,牆垛傾毀。二十一年大雨,又復崩損城牆三處。闔邑公議,鳩工庀材,僅費七百餘金,而麗譙堞墉,煥然如故矣。此一役也,經始於知縣汪如龍,落成於知縣張嵋省,闔邑三千餘金。《易》曰:「不傷財,不害民。」 可謂兼而有之矣。邑人高侍郎珩有《記》。長山縣城 ,即古東平原縣,始於東晉、北齊,至隋、唐、五代皆因之。宋宣和末重修。元至正十二年,縣尹苗居巖再加修築。明成化二年,知縣薛方重築,高二丈五尺,厚二丈二尺,周圍四里,四門:東曰望遠,南曰懷范,西曰迎恩,北曰「傳命。」 成化三年,知縣趙沄重修。嘉靖二十七年,知縣邵苾重修。嘉靖三十六年秋,大雨,城圮。知縣邢邦彥重修。隆慶九年,知縣馬三接塞舊南門,移於儒學正南,名之曰「景文門。」 門上架樓三間,立石為之記。後復行塞閉,仍開南門。康熙二十六年,知縣錢士琰增修雉堞,復開景文門。越歲戊辰,李太史魁麟經王參戎登「《狀元形》家以為復開景文門之驗,或者國有人傑,地亦靈歟。」
新城縣城 ,建自「元末。明成化間,知縣白英因舊址修築。弘治中,知縣胡璉重修。正德六年,知縣許禮復增築外城,以資捍衛。十三年,知縣張民表重修。嘉靖中,知縣胡應鳴重修。萬曆七年,邑人侍郎王之垣倡建磚城。巡撫都御史趙賢、分守濟南道嚴用和、知縣牛希儒捐俸修築,厥功懋焉。城周圍五里,東圓西方,高」 一丈三尺,池闊二丈,外繞以短墉,樹榆柳以護之。四門東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