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8 (1700-1725).djvu/2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二》《青邑之民,實嘉賴之》

陵縣城 舊在平原郡城之內,即唐顏魯公禦安祿山地也。城舊用磚築,明永樂初,改州為縣,遂移於德州,廢為曠地,延袤甚闊。至正德六年,改築今城。嘉靖壬子,知縣孫昺又增築而高之,創建北門,居民便焉。南門無樓,亦復增建,城遂巖峻。

皇清康熙七年地震,城樓坍塌,知縣史颺廷重修。《四》

門完固,其名仍舊。東曰「迎暉」 ,南曰「朝陽」 ,西曰「聚秀」 ,北曰「望闕。」 捐俸竣工,斂不及民,實美政也。泰安州城 ,舊為土築,創始於金大定二年。明嘉靖癸未,濟南通判王雲興奉臺省修城之議,版鍤為石城,七里六十步,堞高而池深,雄據岳麓,襟帶泮㴎。四門東曰靜封,南曰乾封,西曰望封,北曰登封。嘉靖三十二年,沂州兵備道任希祖檄知州鄭聚東重修。崇禎十二年,郡守道蔡懋德增修四隅刱,建四樓,復於壁內設砲眼。後為地震傾圮,而遺址具在焉。城以岱嶽為基,東北盡屬曠野,荒涼倍常。

皇清順治十一年,知州傅鎮邦悉心招徠,創作房屋。

後任知州張錫懌相繼營繕,遂成街市。南城敵樓、西城敵樓年久坍塌,康熙二十六年,知州陳于逵重修。東城倒壞,二十六年州同吳檉重修。南城、西城、北城連年秋雨,傾毀數處,二十七年,知州張迎芳重修。

新泰縣城 ,周圍四里,高三丈五尺,池闢二丈,深如之。舊有東南二門,弘治十四年,知縣吳禧始闢西門,東曰「通齊」 ,南曰「望魯」 ,西曰「瞻岱。」 正德中,知縣張啟建敵樓、甕城,典史張魁築護城堤。嘉靖中,知縣魏河用磚包堤,上植榆柳。戊申大水,城門壞,知縣郭邦清修之。萬曆丁酉,知縣李上林築石城一面。壬子秋,知縣高如山改東門於學宮之左,名之曰「文明。」 乙卯,知縣王應修沿城築堡百餘座,四隅增建敵樓。天啟壬戌,知縣趙希忭修完石城,建東門甕城。崇禎戊寅,知縣鄭寢昌修敵臺欄牆。

皇清順治六年,知縣王大詔「重修柵欄。」城之外有舊

城基址規模宏闊,相傳為「康王城」 云。

萊蕪縣城 ,元至正間建。明正德六年,知縣盧秉彝甃以石,周圍三里,高一丈四尺。三門:東曰通齊,西曰望岳,南臨汶水之衝。知縣傅國璧始建南門,增東、西、南甕城三座,敵樓一座,池闊一丈八尺,深丈餘,三郭人煙輻輳。北濬深池以衛之,土人名之曰「鐵城」 云。康熙二十八年,大雨,城垣坍塌三十餘丈,知縣李欽式捐俸重修。德州州城 。魏泰和中築,明洪武三十年,都督張文傑、指揮徐福等,始建磚城。萬曆四十年,巡撫都御史黃克纘檄濟南同知孫森重修,周圍十一里,高三丈七尺,池深一丈。五門東曰長樂,南曰朝陽,正西曰聚秀,偏西曰廣川,北曰「拱極。」 武德道晉江陳亮采有記。西城有閣,俯瞰衛水,名「振河閣。」 外有羅城。正德六年,守備桂勇、知州甯河築以禦寇。嘉靖七年,守備張學、知州何洪增修。延袤二十餘里,北拱神京,襟帶趙、魏,東省之奧區也。

德平縣城 舊在治北一里許。宋熙寧三年,改遷於此。明弘治十一年,知縣李恕廣其規制。正德十年,知縣申惠、縣丞王楷重修,周圍六里,高一丈五尺,池深一丈,三門:東曰「長魁」 ,南曰「懷仁」 ,西曰「宜封。」 正德中,知縣朱冕增築外城。嘉靖三十一年,知縣趙鎛內外城俱重修之。萬曆四年,知縣何倬又易內城以磚。萬曆三十三年,知縣成文選濬內外池,深廣有加焉。崇禎四年,知縣扈邦直築城浚池,增修雉堞。知縣蘇翹楚建敵臺二,東曰「多助」 ,西曰「禦侮。」 屢經寇變,賴外城之捍衛實多。康熙七年,地震坍塌,知縣戴王縉增修堅厚,乃成崇墉。外城三門:東為「迎旭」 ,西為「留暉」 ,南為「來薰。」 知縣王霖重修,改南門曰「映奎」 ,以門拱儒學之東,取聚東井之義也。內城北垣,知縣程沂建有光岳樓。知縣王霖重修,扁曰:「海岱一覽。」 後圮,知縣戴王縉修而新之,更其額為「海岱文峰。」 二十七年,知縣楊天樞重修。

平原縣城 ,土築,高一丈七尺,周圍五里七十九步,池深一丈二尺。門四:東曰「控岱」 ,南曰「迎薰」 ,西曰「朝京」 ,北曰「拱極。」 創始莫稽。元至正十三年,達魯花赤也仙不花重修。明成化初,知縣周密始建敵樓。弘治十三年,知縣朱良重修。正德六年,知縣陶成築墉浚池。嘉靖三十八年,知縣胡子重添修北門敵樓。萬曆三年,知縣王遵義增擴數尺,垣更堅厚。十年,知縣喬起鳳始建磚城。十一年,知縣方可畏增建樓櫓。三十七年,知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