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8 (1700-1725).djvu/27

此页尚未校对

黃景章重修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縣崔掄奇捐俸重修。康熙二十

七年秋雨頹壞,知縣李瑢捐俸倡修。《邑誌》載古城二,一在南二十餘里,一在南三十餘里,或鄃繹幕之故址也。

武定州城 ,歷有徙置。今城昔為陽信之喬氏莊,宋大中祥符八年徙於此。崇寧元年,始詔工部牛保修築。周圍十二里,高三丈五尺,闊丈餘,基倍之。四門:東曰青陽,南曰朝遠,西曰金景,北曰「靖安。」 門。上建樓,東為春風,南為明遠,西為景山,北為紫微。復浚濠瀦水,深二丈,闊五丈。上造飛橋,又築護城堤,延袤三十餘里。九年而工始成。金大定十九年,詔守臣修葺。明成化五年,知州衛述重修。弘治十四年知州趙永禎、正德八年僉事許逵。嘉靖十四年僉事王璣、僉事王暘,相繼增修四城,乃各易以磚,並修四郭。門南關,植棹楔,題曰「古齊北鎮。」 崇禎十一年,副使魯棟重修,後圮。

皇清康熙二十七年,知州董鼐重修。

陽信縣城 ,土築,周圍六里十三步,高二丈四尺,池闊一丈八尺,深半之。元平章于保保建。明知縣張佶、李深、陶儼、吳琦、池龍相繼重修。嘉靖十年,知縣徐九皋刱建城樓四門:東曰「永和」 ,南曰「迎薰」 ,西曰「長阜」 ,北曰「拱極。」 又四隅各設敵樓。知縣毛鳳來建。

海豐縣城 土築,周圍三里,高二丈五尺,池深七尺,闊五丈,四門。元至正十七年,平章于保保築。明洪武、正統中,俱重修。嘉靖三年,知縣王訓增築濬池。各署門額:東曰「宜春」 ,南曰「迎春」 ,西曰「通衢」 ,北曰「鎮河。」 四十四年,知縣喻曉建四城敵樓。萬曆二十五年,知縣郭應登重修。天啟三年,知縣王禎重修。崇禎十一年,知縣雷之渤增建敵樓四座。十二年,北城樓燬,雉堞多圮,知縣李桂芳修補。

皇清順治五年,知縣杜良佐,內修女牆,外浚城濠,資

保障焉

樂陵縣城 ,土築,周圍三里,高二丈三尺,闢東南北三門。元末平章余潛據棣州舊城所築也,去今縣西南五十里。明洪武間,縣丞何恆始遷今治,即漢之富平縣。成化丁未,知縣孫賓重築土城,闢四門。正德辛未,知縣許逵重加修築,遂廢西門,增築城牆,高二丈八尺,建磚垛敵臺,顏其門額:東曰「朝海」 ,南曰「宣和」 ,北曰「迎恩。」 城外周圍浚池,冬夏不涸。隍外築堤,種植榆柳,成巖邑焉。萬曆五年,知縣劉旁重修。萬曆十九年,知縣王登庸增建甕城。

皇清順治十六年,知縣郝猷明重修四門,高培雉堞。

削,屢完好。康熙九年,知縣李時謙重修。二十一年,知縣錢為青重修。二十七年,知縣姜植重修城垣垛口,更鋪柵欄,誠禦備之至計也。

商河縣城 ,唐武德中建,土築,周圍三里,四門,壘以磚甓。明成化二年,知縣寇源修築,撤舊城而重新之。高二丈,厚一丈五尺,池深八尺,闊倍之,各題門額:東曰「太平」 ,西曰「聚仙」 ,南曰「德隆」 ,北曰「歸厚。」 弘治十三年,知縣徐朝元修築。正德六年,知縣陳旼創建外城,周圍九里,高二丈二尺,闊一丈四尺,池深一丈。嘉靖二年,知縣柯相重修城垣各設樓櫓四門:東曰「育物」 ,南曰「來薰」 ,西曰「阜民」 ,北曰「鎮武。」 萬曆六年,知縣朱希召重修。十二年,知縣曾一侗重修。崇禎四年,知縣邢體元、顧文光相繼重修。八年,知縣原毓宗增添外城四門塹板,砌以磚石,護以鐵葉,上覆重簷,居然一偉麗巨觀也。十四年,土寇吳魁陽破城蹂躪,外城遂廢。

濱州城 ,土築,周圍九里。元平章于保保築。明正德七年,巡撫御史張璿、副使王金,檄委都事呂佩重修,高二丈五尺,闊丈餘。四門:東曰「望海」 ,南曰「迎薰」 ,西曰「臨川」 ,北曰「拱宸。」 嘉靖二十七年,知州李德甫改轉向東,更名曰「永福。」 四十年,東昌同知攝州篆萬鵬程改轉向南,名曰「呈秀。」 萬曆八年,知州秦可久奉諸臺檄修,遂增厚一丈五尺。女牆壘砌,堊以陶灰。判官王寀督工,悉中法則。十一年,知州艾梅奉檄修築雉堞,悉易以甎。城外長堤,金昌明中築,久不修治。知州艾梅鳩工深濬,兩岸植柳,復發倉穀以供大役,州人猶有《郇伯》之思者,佚道使之也。

利津縣城 周圍七里,築土為之。四門:東曰「觀瀾」 ,西曰「朝京」 ,南曰「迎薰」 ,北曰「鎮海。」 正德中,縣丞魏彥昭增築,高一丈五尺,闊九尺。嘉靖中,知縣楊啟芳、隆慶中,知縣賈光大相繼重修,高二丈,池深一丈二尺。萬曆中,知縣周大年重建四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