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8 (1700-1725).djvu/4

此页尚未校对

磨山,《齊乘》曰:「梓桐東曰吉磨山,出磨石,有石碌井。」

浮山在磨山南,俗名唐家山,舊有浮山。驛狼山,一名丘山,縣東北十五里。或云:「高齊以貝丘」 名縣,葢取諸此。摘星山,縣東南三十里,山最高,故名。

萬山縣南三十里,以群山環繞,故名。其陰有「金地院。」

大堆山縣南二十五里。或作「大圭山」 ,又曰「奎山。」 山上往往拾有海螺,峭壁間有大鐵環,故老相傳為洪水時繫船處。

笠山縣南十里,其形如笠。

崑崙山:縣西南二十里,如列屏然。

三台山縣西南二十五里。三峰鼎立,俗名「支鍋山。」

甲山縣西南四十里。《水經注》:「萌水出般陽西南甲山,即此。」 亦曰夾山,上為夾谷臺,相傳為齊魯會盟處。

《煥山》縣西十五里,有山市,邑人多見之者。城閣、樓臺、宮室、樹木、人物之狀類海市云。

禹王山縣南十里,上有廟。

笆山縣西南二十五里

伏山,縣西四十里。白泥河經其陽,伏流里餘,故名。

萌山,縣西北二十五里。萌水經其趾。

沖山縣西三十里

龍舟山在沖山西。《魏書地形志》土鼓縣注:「有龍舟山、儒山是也。上有虎頭石,北有塔,今人呼為塔山。」 其山東西狹而南北長,故以舟名。儒山在龍舟山西南,山後有洞,昔人多讀書其中。

豹山縣西五十里,故《碑》曰「鮑山。」 山巔多巨石,廟建其上。

瑚山縣西南三十里

原山又名岳陽山,去縣東南七十里,益都縣境內,淄水出其陰。舊《志》云:「孝婦懷德,極南地也。」 縣之命名以此,從其望也。今二鄉雖割入益都,而縣名如舊,故得載焉。舊《志》:岳陽山在萊蕪縣界。今改正。

月山縣西南五十里,舊名「馬鞍山。」

箕山,其形如箕,縣西北三十里。

無影山:縣北仙洲莊之西。南北長三里,遠望不見,故名。

荊山縣西北三十里

雙山縣西北十二里,積沙不生諸草。

竇家山縣西北二十里

東山,邑人遙望之總名也。縣東十二里入谷,有鵓、鴿、狼、虎諸崖,兔峪、槐峪、黃綠嶺、擦石坡、豆腐臺。每秋雨後,兔峪輒出一泉,水勢湍急,西至馬家莊,南入般水。其山南北盡縣之境,正東轉折二十餘里,至諸葛崖,始屬益都縣。中有恨虎崖,邑生宋遂曰:「俗名誤也。」 本名擒虎崖。予始祖鳴鐘者,兄弟七人,曾擒虎於此,因名焉。識之「分水嶺」 城東門內。

長安嶺又名「眉陵」 ,竇家山之東,上有「瓊樓公主墳」 故蹟。

斷金砦縣西南五十餘里。高出眾山上,四面皆削壁,遠望如枕形,俗名「仙人枕。」 砦後山腰有泉,土人避兵處也。其西曰小砦,高與斷金砦埒。其北為遊奕嶺,又北為仙人腳,有足跡,在石巖之半。

團峰頂縣西南六十里,接章丘界。山形團圞如蓋,林木秀美,上有巨泉,直注山下。北又有桃花泉。其東巖有洞,為土人避兵處。

雲高洞縣東南二十五里,下有大壑,俗呼為「雲壑裏。」

蒼龍峽縣東南三十里。群山之中,石壁劃然中斷,上狹下廣,每雨漲,山濤蔽峽而下。峽內有巨潭,俗傳龍蟠于中,旁為龍屏龍埠。按萊蕪縣亦有蒼龍峽,乃異地而同名者。

放生磯縣西北里許孝河西岸,石坡陀如虎阜,邑人放生于此,立碑,禁捕魚者。

青蘿洞縣北三里,溝南岸高司寇珩所鑿也。幽邃清涼,夏可忘暑。

洞子溝縣東二十五里河東莊「東北兩崖相對,鐵色壁立,南北崖各有洞,鳥道紆折,捫蘿附壁而上。中為澗壑,流水自東西注。東畔巨石平鋪,方廣數十畝,水底取石,亦堪為硯。」 然非顏山庵上村之物,未可概以「淄硯」 名也。

趙斷溝去黌山東南六里,四璧如削。東南巖下一泉,近民賴之。北壁之半有洞,深不可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