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婦河即隴水也。《水經注》作「籠水。」 《寰宇記》云:古名孝水,出益都縣顏神鎮孝婦祠下,北逕縣城西南,般水右注之。又北至長山縣界,萌水左注之。又北逕長山縣西北逕鄒平縣界,東北逕新城高苑界,入麻大泊,至博興南匯。時水與小清河合流入海。
般水《齊乘》云:亦名左阜水,出縣東南龍山龍灣洞,俗名頭河,今村名魚頭河。西北流,逕縣城南,西流會孝婦河。自城東南二里築壩約流,別分一支北注。由東門外至北郭折而西,環城北,亦入孝婦河。淄川舊名般陽,《水經注》曰:「般陽縣在般水之陽也。」
萌水俗訛「明水」 ,源出甲山,流曰范陽河。東北逕萌山西,瀧水左注之。又東北至長山縣界,入孝婦河。
瀧水,源出沖山南,東北流會白泥河,又東北入萌水。
德會水,俗名豐水,源出縣東北三十五里,名泉合頭,源可三畝餘,諸泉迸發,如珠串流,曰豬龍河。北逕長山縣界,曰鄭黃溝。又北逕新城縣東二里,系河左注之。又北入錦秋湖。《漢書·地理志》曰:「德會水出昌國,西北,至西安入如水。」 《水經注》曰:「德會水出昌國縣黃山。」 西京相璠謂「時水上源出般陽」 ,顏師古謂「時水出般陽」 ,皆指此。今考《德會水》至博興南,始與時水合。
淄水出原山之陰,所謂「濰、淄其道」 者也。
白泥河源出長白山之陽,即青嶂石泉也,俗名「青冢。」 南流為響水灣,上有巨石平鋪,周可百步,水懸瀉而下,漰湃有聲。又南萬安溪、泌水泉會之,土人呼為「三岔河。」 東南流逕鐘陽七河,過冶頭,東北流,會瀧水入萌水。泌水泉在西鋪莊之北,畢大司農曾闢園于此,刻石識名焉。今廢。萬安溪在玉清山下。
三里溝河:源出城東黃姑庵,東經聖水溝泉,西入《孝水》。
五里河源出城東北黌山,東南流至瀑水灣,水行石上,石忽陷下丈餘,西去為壑。水懸流而下若簾,冬月結作冰柱,入厓下石龕中,向外望之,瑩澈沁心目。又西為五里橋,高贈公柳溪之所築也。又西入孝水。
嬾水河,舊名「煖水」 ,縣東北二十里。
漫泗河源出東南山中,自旦村西折,由南定莊南至董家莊西會嬾水,西北流至唐家山西流入孝水。
藍泉縣東南半里,俗名「雙井」 ,相去僅尺許,其色一藍一綠,其味一苦一甘。
滴水泉一名晴雨泉縣西二十八里。石穹窿如屋,苔結如龍首,泉自結苔懸瀉而下,石池承之,流入磵壑為溪湧泉縣南十五里龍口村北。水出南厓中,平湧數尺,始瀉至地,乃折而西入般水近泉處,土人呼為「溫涼河」 云。「冬則東溫西涼,夏則東涼西溫。」 蓋河行遠因天時,泉注近資地氣,理固然也。清嶂泉縣西五十里玉清山之陽。石麓渾淪,方員半畝,中有小池,若盆盎然。泉出其中,汲者以瓢引之,引之即竭,尚未注也,視之盈矣。東南流曰白泥河,逕響水灣。
甘泉縣西南三十里,沖山之陽,即瀧水源也。池子頭泉縣西北三十里,源出平地,匯為巨池。
聖水泉縣東七里,禱雨有應,西流為三里溝河,入孝水。
龍王泉縣東北十里,西北流入孝水。
殷家泉縣西三十里,沖山北麓,舊有殷生修煉于此,石砌成沼,方塘如鏡,東流入白泥河。硫黃泉縣西南三十里,泉底如墨突,氣甚酷烈,酌而飲之,味殊甘滑。
百杪泉縣西南四十里。泉出高厓林樹間,下注為溪。邑人唐檢討夢賚取「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之句以名之。
三台泉在三台山南。下曰「安子泉」 ,山東曰「馬蹄泉」 ,山北曰「龍潭泉」 ,又北曰「大錫泉」 ,俱入萌水。煖水泉在黌山東麓,北流曰「煖水河」 ,又北匯東南山澗諸水,曰「漫泗河」 ,西入孝水。
龍泉縣西北五十里,長白山之陽。泉涌為塘,種荷畜魚。北巖有龍泉寺,俗名「燕窩寺」 ,合山南諸谷之水,東南流至伏山,東注白泥河。
桃花泉在縣西南六十里群山之中,即以名村。泉在村西北巖下,曲流出山入獺水。
《柳泉》黃姑庵南石橋下。
漿水泉「聖水泉」 東,二孔並出如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