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溝河」 ,源出長白山,至城西南入孝婦河。「孝婦河」 源出孝感泉,至縣繞城而西。
小清河源出趵突泉,至縣西北三十里,與孝婦合。
鄭黃溝在縣東三十五里。源出淄川湧豐泉,經縣境入新城鳥河。成化中,知縣趙澐嘗濬此溝,以紓水患。
米溝縣南二十里,即米山之溝。
天井泉縣西南三十里,長白山之陰,天井峪壁有朗明洞,泉覆洞門注下。
古泉縣南二十里,舊有古泉驛。
新城縣
馬公山縣東南四十里,山下趾周一里許,不生草木,名「一畝石。」 上有泉,欲雨則雲氣鬱然。羅山,縣東南五十里,馬公山東南。
四角山,在馬公山東南,《元史》作「四腳山」 ,俗譌為四寶山。
鐵山在四角山東,一名商山。跨新城、益都、臨淄三縣界。崔琰《述征賦》:「涉淄水,過桓都,登鐵山,望齊密」 ,是也。南燕慕容德立治於商山。《元史》:合刺普華於四腳山下,置廣輿、商山二冶。山側有蓮花洞,修道者多居其中。又有平安洞,土人避兵於此。
吳公山縣東南五十里。舊傳仙人吳公脩道之處。
花山縣東南四十五里。上有玉皇宮,川谷繡錯,遠望如菡萏然。上有一畝石,天將雨時,雲氣生焉。
桃花嶺東北十二里
烏河,即時水。《齊乘》云:《通志略》曰:「一名耏。」 《左傳·襄公三年》,「齊晉盟於耏是也。其源岐淺,多涸竭,又名乾時。莊公九年,公與齊侯戰于乾時」 是也。《水經注》曰:「時水出齊城西南二十五里,平地出泉,即如水也。亦謂之源水。水黑色,又名黑水。」 今按:時水源出益都縣西北五十里矮槐村北,土人名曰烏河。北流逕縣東三十里索鎮口。又北至博興南,地名「灣頭」 ,與孝婦河、小清河匯。小清河濟水之支而東行者,詳見前。
梧河在南關外
澇淄河源出《鐵山逕縣》,東南,至索鎮口入烏河。
「《孝婦》河」 出益都孝婦祠下,北至城西,又北入《小清》。
白石溝自縣東南至三岔溝,與吳河鄭黃溝合,俗傳為韓信所開,無考。
馬踏泊又名錦秋湖,俗名「官湖」 ,即魚龍灣,在縣東北三十里。烏河逕其東北,孝婦河、德會水西南來,俱匯于此。周迴五六十里,蒲葦叢生,芙蕖如錦,為新城、高苑、博興三縣之地。溢而北流,至博興南入烏河。
青沙泊縣西北二十五里。中有界石,南屬新城,北屬高苑。
龐家湖在錦秋湖西,舊傳龐居士沉金處。會城湖俗曰泊。《水經》:濟水又東北迤為淵渚,謂之平州。《注》云:「涇沃側有平安縣故城,俗謂之會城。」 非也。按《地理志》:「千乘郡有平安縣,侯國也。王莽曰鴻睦。」 應劭曰:「愽昌縣西南三十里有安平亭,故縣也」 ,世尚存平州之名矣。《齊乘》引之曰「平州沉。」 今《注》無此文。縣人王考功象《春遊記》云:「《水經》謂此城為古平州。《春秋》宣元年,公會齊侯于平州是也。」 又云:「牟莊東北有古城,拍浮水面,漢封李譚之延鄉城也。」 按《水經注千乘》在時水東,有延鄉城,世謂之從城。野溝水出此,西北入時水,漢元帝封李譚延鄉侯。俗又云:會城在時水東。
雙連泉在縣鐵山巔。兩泉相連,擊此則彼動,擊彼則此動,故名。
青沙堤舊築以捍小清河之水。長三百六十四步,闊七步,高四尺。嘉靖十三年,臺使者委濟南府同知郜相重修。別有護莊堤,知縣趙文炳築,知縣馬負圖重修。沿堤植楊柳數千株于家堤。鄭潢上流泛溢,則城東為壑,故作堤捍之,在縣東十八里。舊《誌》云:「往者邑殷富,自知縣王秉彝分鄭潢東入時,而民日以貧。」
金剛堰在錦秋湖水中。知縣趙文炳立石,以分新城、高博之界,在清涼臺北。
呂家埠縣東北十八里。土人築,以禦鄭潢下流。
魚龍灣在錦秋湖中。水漩渦不定,傳為「龍窟石閘。」 知縣趙文炳所鑿,欲通瀧、濼二水,西達濟南。今沒於水,在魚龍灣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