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8 (1700-1725).djvu/9

此页尚未校对

館陶分為屯氏河,東北入海,廣深與大河等。元光五年,河決清河靈鳴犢口,而屯氏河絕。鬲津河即西河,俗謂之鬲津河,故西城門即題曰鬲津門,西石橋即曰鬲津橋。按鬲津乃九河之一也。《史記河渠書》北載之高地,過洚水至於大陸,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渤海。考九河故道,鬲津河自齊河縣經禹城、平原、德「州、德平、平陵,東北至海豐入海。」 《漢書·溝洫志》:「九河之名有徒駭、胡蘇、鬲津。鬲津又在平城東光、鬲界中,自鬲以北至徒駭間,相去二百餘里。」 顏師古曰:「鬲津,言其順小,可鬲以為津而渡也。鬲與『隔』同。」 又按《群縣志》,「鬲平當以為鬲津。王莽曰河平亭,在濟南府德州城東一百六十里。」 又按東坡《地理指掌圖》,「漢許商之言考之,徒駭最北,鬲津最南,差徒駭是河之本道,東出分為分齊,小白塞之為一。今河間弓高以東至平原鬲津,往往有其遺處,葢塞其八枝,並使歸於徒駭也。」 霍家井,在縣治北。

管家井在王城。餘井多、「鹹」 ,俱不載。

《南龍灣》:在城南龍王堂。

北龍灣:在城北朱家莊。

臥龍灣在安仁店。其下有泉,春冬不涸。

臨邑縣無山

浥河自縣城南直達城東北,臨邑得名以此。小河一名八頭,又名八道,在城南三十里,相傳滹沱河隄岸陡峻,支分八道,俗呼為八道河。泲水,《禹貢》:濟河惟兗州。」 又浮于汶,達于濟。又道沇水東流為濟。《周官·職方氏》:「其川曰河濟。」 《風俗通》:「濟水出常山房子贊皇山,東入沮,浮沇,達濟《水經》:「濟水又北過臨邑東。」 漯水又東北,逕漯陰縣故城。

河水北流,逕荏平縣東,臨邑縣故城西北,瓠河,東北過縣西。

「鉤盤」 自德州經臨邑、德平、尋陽、信入海。

「馬頰」 ,北過臨邑、盧城、蒲臺、鄒平、樂安諸縣界入海。九河支流,散漫非一處云。

《徒駭》,由齊河縣經下口,至城東南二十五里,俗呼「土河。」

小清河,一名「青陽河」 ,城南四十里。自禹城漸入于海。

舊黃河自濟河南接于梁山,北過臨邑縣西南四里,曰「大土河。」

沙溝河城南三十里

小洪河:城南四十五里。

上口

下口俱城南四十里

「趙遊河」 「宋運道」 即下口。

九龍口:城西二十五里。

黑水灣下口東

婁家濼下口北

長清縣

石虎山在縣東南半里許。昔人晨興,見虎游巖畔,獵人隨之,乃石也,遂名。

臘山,在縣東北四十里。昔漢耿弇率兵圍獵此山,得禽甚多,俗呼為「獵山」 ,後人誤以「獵」 為「臘」 焉。

青厓山,在縣東南四十里。厓谷常青。金末,嚴實嘗挈家避兵於此。

五峰山在青厓山右。岡巒綿亙,上有五峰錯列。峪內為洞真觀,峰頂為三元祠。明萬曆中重修,與泰岱靈巖並稱「三山」 云。左阜有泉,甘冽無比。

磧湑山,一名磧金山,在縣南三里,有真像院《碑記》云:「宋政和三年,西域譚經三藏嘗鑿義井以惠渴者,於石龕中發得金銅佛,故名。」

隔馬山在縣東南六十里。《左傳》:晉伐齊,齊侯禦諸平陰,齊師夜遁,夙沙衛殿。殖綽、郭最曰:「子殿齊師,國之辱也。子姑先乎!」 乃代之殿。衛恨二子,遂殺馬于隘以塞道,欲使晉師得之,故名隔馬山。山東北曰神林,有隔馬神君祠。《水經注》作「格馬山。」

方山,在縣東南九十里,四面方正,故名。《齊乘》曰:「即《水經》玉符山也。上有六泉,曰黃龍、甘露、獨孤、雙鶴、卓錫、石龜」 ,下有靈巖寺。

雞鳴山在縣東八十里靈巖寺西山口。山上一臺高聳,常夜聞有雞聲,故名。

明孔山在靈巖山中有石孔,南北相通。

獨秀山在隔馬峰東北。群山蹲伏,此山亭亭獨秀。

通明山在縣東南六十里,舊名「屏風山。」 其峭壁中有二石孔,日光東西明透。御史郭嘉易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