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所自始。土人建大士、元君諸祠於上。東麓有泉,雨後噴吐數尺。近日士人觴詠其旁,名之曰「一勺。」 其後為花山,亦名小華山。
覺林洞 ,一名「朝陽洞」 ,在縣北五十里,穴坐雲谷山東,林木交蔭,蔦蘿雜掛,大奇境也。邑人多讀書其間。
九陽洞 ,在覺林洞南二里許,亦屬雲谷山。「山南產桐,大至數圍,路險峻,獨有一鳥道,上通洞下如井,甃其上四壁寥闊如屋數楹,有一天泉出石竇中,尋常可供二三人,多增至十數人,水亦不竭。昔有元仝子煉汞於此,山下種杏千餘株。山頂有蓮花峰,寨壘尚在,竈磑宛然」 ,蓋至正間土人避兵處也。
仙人洞 ,在城東七里青石山。其頂有石穴,深數丈,舊傳有異人煉形於中,仙去,因名。西為碾月坡、桃花石,俱有給事中柴奇題字。洞中祀碧霞元君。四圍懸崖,古木陰森。西巖峭壁,雨則玉龍千尺直洩澗底,亦勝地也。
朝陽洞 ,在仙人洞西,邃異不及仙人洞,而《爽塏》過之。中有石龍,頭角天成,頷下有一石盂,盂中水不涸不溢。又西為「玉皇洞,其形委折,外狹內闊,隘處僅可容身,過此則深廣數十丈。有竅遙通山巔,避亂者多居之。」
水雲洞 ,在滄浪東北,《稅郭集》劉氏所開也。洞坐半巖,俯臨碧溪。當其盛時,洞前別築亭屋,桃李山花滿崖谷間,境大幽僻。今則屋廬傾圮,林木凋摧,徒有寒雲野水而已。
崖頭洞 :在城東北四十里。坐掛榜山北,西泇水流其下,洞中祀觀音大士。洞前雜植梨栗諸樹,地亦幽僻。
燎竹峪 在滄浪淵西北一里許。峪藏大巖中,其竹盡如火燎狀,故名。巖畔有草廬,周垣險絕,一面架石梁為門戶出入處。崖上有瀑布泉百尺,下瀉廬前,遶澗流出。至冬春稍微細,楸桐栗、柿布滿山谷,亭午尚陰陰,疑亦古之隱君子居云。今稍荒落,不逮昔時。
祖水 ,按《郡國志》,偪陽有祖水,祖水而南亂於沂而注於沭。酈道元《水經注》云:「偪陽縣西北有祖水溝,去偪陽八十里,東南流,逕偪陽縣故城。」 《地理志》曰:「故偪陽國也。」
白馬泉 縣西二里許
許池泉 在縣北十里嶺阜下突出五泉:一珍珠泉,狀若噴珠;一鍋泉,狀類鼎沸;一篩泉,有簸揚之狀;一金花泉,映日作金碧色;一灰泉,稍沉濁,不類諸泉,清澈可鑑毛髮。水深數尺,下遊魚藻芹,歷歷可數。四圍林木陰森,王右軍所稱「茂林修竹,清流急湍」 ,尚類是耶?
溫水泉 縣西五十里。有二泉,西南流至留城板閘入漕河。
「龍泉 」 出黃丘山之東南,遶黃丘,北流入於新河。
滄浪淵 在縣北六十里車稍峪下。淵西舊有石刻「孔子聽孺子歌滄浪處。」 四圍峰巒突兀,俯臨淵壑。澗下一池水,深碧浻昧莫測。淵北有龍祠,土人謂內有穴數畝達祠下,蓋神龍之宅也。祠左右茂林叢嶂,嵐光霞色,朝夕異狀。宋宣和間,賜額為「霖澤廟。」 歲旱,禱雨輒應。
大洞山泉 縣北四十里,出柏山西巖有池,深丈餘,歲旱禱雨輒應。金明昌間,建龍王祠於其側。
玉華泉 ,在縣西四十五里。源出白茅山,後逕建陵,東南流入新河。
鄫子井 縣東八十里鄫城內。
顏子井 縣東南四十里。
龍門 在縣北五十里。兩崖峭削如劈,高數十丈,滄浪水由谷中流出。
魚臺縣
鳳凰山 在黃山之左。山勢左右環抱如垂兩翼中脈層次跌落,突兀隆起,故名。
黃山 ,在鳧山之右,去縣五十里。
雲寨山 ,黃山之後山也,下名「寨里。」 聖母池等六大泉并六小泉出焉。
兗山 在黃山之側
獨山 在平山之前,巍然獨秀,故名。北連白沙、黃山,瀠泂錯落。又有東西龍泉,映帶左右,真湖山佳勝處也。《魚邑勝概》,稱此為最。廟山與獨山對峙,以有伏羲廟,故名。金沙嶺在邑西境,山自曹定而東扺於金鄉,聳峙縣界,綿延三百餘里,因地異名,不可勝考。上多莎草,映日如金,故名。下為孔道。金莎、《曉行》,縣景之一也。
染山 在魚臺縣東北,界山也。北界鄒,東界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