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9 (1700-1725).djvu/105

此页尚未校对

「郎囿」 ,疑即此地,今俗名「狼山。」

二龍山 ,在縣南三十五里。其右有黃山,土皆黃色,故名。又有「老牛愁山。」

屬山 ,在縣南三十里,東有大護國報恩寺,今毀,惟石羅漢數百在荊棘中,父老言「其山有羅漢洞。」

紫雲山 ,在縣東南二十八里,接武翟山,山陽有昭慶院,山右有漢太子墓。

禿尾山 在縣南三十里。崱山為首,此山為尾。黃路山 在縣南四十里,連南武山,下有徐彬墓。

度人山 在縣南四十五里,與垛山相連。東南有蕪茰山,西南有清陵溝,正南又有蕭氏山、英山。山與磨山東西峙立,其西為歐山。

垞山 在縣西北十里,與小青山相連,上有伏羲廟。近土人李愛民率眾築寨,石壁崔巍,居然城右藩屏焉。

小青山 ,在縣西八里,與鳳凰山相連。上有紫虛觀,下有社稷壇。

漕河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北至汶上之界首,南至鉅野之大長溝,計長一十八里,原係濟寧左衛。景泰元年,衛調臨清,嘉祥代之。隄岸用石修砌,置淺鋪四:孫村淺、寺前淺、十字河淺、大長溝淺四鋪老人四人,夫四十八,守口夫一百八十人。縣設主簿一員,嘉靖年裁革鉅野官代之。洛河 ,在縣南五十五里平山之西。秋胡妻邵氏投河而死,即此河也。正德間,大雨,民田盡沒,地勢四下,壅塞難泄。上司移文本縣,撥夫千名,命土官一員,疏通舊址二十餘里,以泄水勢,民多賴之,今復淤。

郗湖 在縣西南五里板山之西,乃晉郗鑒之地。宋金以來,瀦水成湖,中有困鴈灘,至元末,淤土成地。

聖水井 在挾山頂上。四時常清,不盈不涸。宋時有僧築室,至今居之,名曰「聖水庵。」

應感泉 ,在惠濟公廟中。其泉冬夏長流不竭,至廟西山麓,復入土,不見其跡。歲旱祈禱屢應。法雲泉 ,在青山之陽,法雲院後。出石罅中,流入池,清漣可愛。

普興泉 ,在青山之右普興院中。自半山迸出,流下二三板,汨汨有聲,至山下復入於地。《華林泉 》,出華林山下,流瀉成溝,鄉人賴其灌溉。

三江泉 在北鳳凰山。隆慶元年,僧三江住此,有道人暫憩,僧曰:「恨此山無泉耳。」 道人曰:「山自有泉,姑待之。」 後天旱,草俱赤,惟青蒿猶茂。僧拔之,泉應手出,故名。

橫山泉 在縣城外大雲寺後橫山腰。水出石隙,盛暑不涸。牧羊常飲其上。

縮泉 ,在南武山,聞人聲則止,靜俟久之,復流如故。

蓮花池 在縣東南。長可三里,廣半之,冬夏不涸。舊有蓮花,故名。

鉅野縣

濟水 ,《水經註》:「濟水東至乘氏縣西,分為二,此南濟也;其一水南流,是為菏水;其一東北流入巨野澤,是為濟瀆。」

菏水 又東與巨野黃水合,即濟水別名也。《書》云:「導菏澤,被孟瀦。」 菏亦作荷,《春秋》作柯澤。今山東鉅野縣有大澤。《水經註》:菏水又東逕故邑城北。

《瓠子河 》:「漢孝武元光三年春,河決瓠子,東南注巨野,通於淮泗。其後二十餘年,上使汲仁、郭昌發卒塞瓠子,天子自臨決河,湛白馬玉璧,令群臣自將軍以下皆負薪寘決。是時東郡燒草,以故薪少,而下淇園之竹以為犍。上既臨河決,悼功之不成,乃作歌。」 詳《藝文》。

桓溫河 ,「晉帝奕太和三年夏四月,大司馬溫帥師伐燕,秦人救之。六月,溫至金鄉,大旱,水絕,使將軍毛虎生鑿巨野,引汝會於濟,引舟自濟入運。」 舳艫四百里,今堙塞。

《曾孝廣河 》,宋元祐中,河決內黃,詔水部員外郎曾孝廣行視,遂疏蘇村,鑿巨野,導河北流,舒澶、滑、深、瀛之害。遷都水使者。

薛公新河 ,隆、萬之間,渰沒者十二年,屢議開濬不果。歲辛巳,知縣韓城薛公同述始決策開之。親行水道,命典史張登董其事,再閱月而告成,民受其賜。久之堙塞,水患如故。值霖澇,承曹定、城武之水,平陸成江矣。李少保化龍常過其地,半渡而嘆曰:「吾三見此水矣,如吾民何?」 檄亟開濬,竟為有力者所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