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9 (1700-1725).djvu/107

此页尚未校对

北即此

七里河 在縣東,流注金堽河。

金堽河 在縣東北,南注徐州河。

望子河 在縣東四十五里,通白家道口。堰。《漲河 》在縣東北十里隆華鋪。

八里灣 在縣東南八里。有深潭。嘉靖丁未水入城,時河決從此。

魏家灣 在縣西北三十里。

塔兒灣 在縣西四十五里。

張家灣 在縣西北六十里。

大石潭 在縣北十五里。潭北圻有龍女廟。舊云「潭有龍」 ,今廟存而潭淤平。顧於西北二里許陷成深潭,窄圻斗厓,人不敢入。靈應湖 在縣西北五十里,近左山傍。

陽清湖 ,即燕城湖,見《水經註》,南北五里,東西三十里。

《淵泉 》在大成殿後,儒學門左。

甜井 在迎恩門

義井 在縣北,以濟民,故名。

惠井 在馬廠今廢

「雪井 」 ,在縣東南冷店,味如雪,故名。今填定陶縣。

濟水 《禹貢》:「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溢為滎,東出于陶丘北,又東至于菏,又東北會于汶,又北東入于海。」 《水經注》云:「濟水又東北,逕定陶恭王陵南。」 蔡沈註云:「濟水迅疾勁下,多伏流。」 明正德六年,知縣紀洪濬濠,掘得一泉,初見尚微,須臾流洊洶湧,眾懼,以大石塞之乃止。故跡在西北城角堡下。

范蠡湖 在縣城內西南隅。漥下多水,俗傳為范蠡養魚所。明正德七年,邑紳喬遷家掘得一石,上有文曰「范蠡湖。」

三龍口 在縣東門內迤北,其地三岔瀦水,疑即《路史九州記》之所謂「龍池」 也。旁有龍王廟,亦三座。

《蛇淵 》即魯之「蛇淵」 ,今有蛇丘城。

石樓井 每至中秋,則井中見滿月,餘時則吉。鐵渠溝 在縣東南八里,土脈堅厚,水不能崩,故名。今有鐵渠村。

五丈渠 《水經注》曰:濟水南北逕定陶縣故城南,又屈從縣東北流,南濟也。又東北,右合河水。水瀆上承濟水於濟陽縣東,世謂之五丈渠。又東逕陶丘北。宋太祖建隆二年,命給事中劉載往定陶督漕丁夫三萬,浚五丈渠以通東方漕運,謂侍臣曰:「煩民奉己之事,朕必不為,開導河渠,以濟京邑,萬不獲已也。」

東平州

鳳山 在州北三十里。群峰環抱,風林蔽翳,粲若雲錦,登覽題詠最多。

黃華山 在州北三十里。元學士王庭筠卜居其下,號「黃華老人。」 見元好問《中州集》。後人號其所居為「書堂峪。」

雞鳴山 :在城東三十里。有巨人跡,宛若天成,亦一方之勝也。

峗山 ,在城北五里。漢東平憲王墓在焉,四面古墳纍纍,亦風氣所萃也。

狼虎山 在城東北四十里。諸峰交萃,此獨巍然高聳,山峪九十有九,故因其形勢名焉。困山 在城西北四十里,上有馬跑泉。舊傳周王行狩至此,為寇所困苦,無水,馬跑地得泉,因以困名。山東有蟾蜍峽、蓮花沼。南有玉靈崖、石室。洞上有小虛觀,塔下有飲馬泉,出石孔,涓涓鳴注。文人講業其中者甚多,有郡人宋國《樞記》:「傍有鐵山,因山形頗黑,故名。」

白石峪 在城北二十五里。環峪皆山,旋繞若帶,循東南蹊徑,緣引而上。山陰一洞,高數丈餘,直北積石巖,山花爛漫,泉水恆與石平,兼可滌瘍毒,人多挹取之。又有羅圈崖,在黃華山東北。書堂峪 ,在城北二十五里。前則赤壁矗立,北則蒼崖峻拔,其中坦平,浮屠寓焉。西則層巘疊起,周迴崎嶇。值雨眾泉俱湧,合流若震,積日稍緩,大旱方絕。獨井渫悠悠,四時不易,幽人棲遲之勝會也。又有黃石崖,石道攲側,盤延而上,懸崖壁立。上有二洞,前有殿宇,因石崖有黃赤色,故名。

雕鵝嶺 在城北四十里。相傳高懷德馳射處,其石猶有箭痕。

火焰山 在城西北二十里。山上有觀音、牛郎等廟。崇禎元年,趙可用創建。郡人趙嵐有碑記。山下一里有冉伯牛墓祠在焉。

老黃河 在州界之西。明景泰間,支流決沙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