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9 (1700-1725).djvu/108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塞而堤之。弘治六年,復決下流十里許,故作戴家廟金線閘,以洩其流,由鹽河入海。及上流已塞,復循故道,不復經斯閘矣。今《壽張集南遺跡》尚存。

漕河 在州之西。上流自靳家口閘接汶上界,下流至戴家廟閘抵陽穀界,上下共六十里。積水湖 在州西十餘里。

蘆泉 在州東北二十里。發源蘆山之陽,至州北沙河,西入鹽河達海。元嚴引水構亭,為遊賞之所,今廢。惟近泉民家借以浸灌稻蔬,為利甚大。

九女泉 在州北二十里蠶尾山後,西入汶水。坎河泉 ,在州東北五十里,南流六里,至戴村壩入汶河,合眾泉至分水龍王廟,同入漕。桓公溝 在州境內,晉毛穆之所鑿。《水經》云:「桓元帥眾北入,掘通濟渠,故謂之桓公溝。」 今已淤塞。

亭子泊 在漕河東岸,即故安民亭也。北阻金蠟諸山,安山湖水溢而東注,即匯於此。其南為麻王泊,南旺湖水溢而北流,則匯於此。凡此皆古鉅野澤之東畔,宋所謂「梁山濼」 者也。

汶上縣

松山 ,在縣北四十餘里。西縈四汶,東眺五泉,孤峰獨峙,叢柏蓊鬱,舊亦名「青山。」

蜀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爾雅》云:「蜀者,獨也。四望無山」 ,此山獨立波心,故曰蜀山。上有聖母祠,屹立波心,若漂若浮,望之如螺髻焉。秋夏之間,芰荷霞蒸,菱菰雲沉,魚舟款乃,鷗鷺翔集,宛然一圖畫也。上有宗魯堂,舊為三教殿,水部胡公改之,以專祀孔子。聖母殿即碧霞元君行宮也。山之後有流憩亭,亦水部胡公所建,其前為望湖先生樂處,介肅公嘗與弟子等講習於此。汶水 其源有三:一發泰山仙臺嶺,一發於萊蕪原山之陽,一發於寨子村,會泰山諸泉之水,至靜封鎮,合而為一,謂之「大汶。」 又小汶出新泰宮山之下,西流至徂徠山陽,入於大汶。乃西南合流,逕桃鄉、無鹽及壽張故城北,由安民亭合濟瀆東北入海,此故道也。永樂九年,尚書宋禮始築壩於戴村,遏汶全流出於南旺。四分南流達於濟寧,會沂、泗諸水入淮;六分北流達於臨清,會漳、衛諸水入海。然秋夏水漲,猶得自坎河入故道,漕與邑俱利焉。汶之自戴村入漕渠也,委折數十里,隨所經流,有異名焉。

大清河 ,濟水故道也。舊為汶境。《通志》云:「《冀州刺史王純碑》在汶上,漢延熹四年立。」 《水經》云:「濟水西有安民山,山西有此碑,今屬於州。」 邑之西偏有小清河,殆濟之北逕闞鄉城西者也。龍𩰚泉 ,在縣東北五十里,泉脈鼎沸,若兩蚪相擊者然,出雲尾村平地中。其東為薛家溝泉。雞爪泉,三里許為濼澢泉,南為趙家橋泉,俱出土中,會龍𩰚南流,合於寧陽之魯姑濼。澢山泉由魯溝入汶

馬莊泉 在縣東南十八里。亦出土中,流十五里至城南而伏。

南旺湖 即古之「大野澤」 也。中為長堤,漕渠貫之,畫而為三:在漕渠之西者曰西湖,周回九十三里,堤上為斗門,以便蓄洩。其東曰蜀山湖,周回六十五里,水漲出長溝、減水二閘,入馬場湖。曰「馬踏湖」 ,在汶河堤北,周回三十四里,夏秋水漲,匯入北湖,出開河閘,迤北弘仁橋入運。俱有菱、芡、魚鱉、茭荻、蔬、蒲之利,居人賴焉。

溝之名有九 :其導龍𩰚諸泉,逕蒲灣濼以入汶者,為「魯溝」 ,受諸山潦以注蒲灣者,為南、北泉溝及洪溝。蒲灣之西北為沙溝,其南分蒲灣之水以達城下,為郭家溝。邑之西南有柳溝、響水溝。又聖泉河舊名黑馬溝。

蒲灣泊 有關漕運,李太白所詠「城隅綠水明秋日」 是也。距邑北三里,一名仲勾泊,一名五花池。蓋魯溝自軍德橋而下,遂無堤岸,水因漫出,合於停潦,周回二十里,民田多沒焉。其水出柏浪橋,逕周家河入汶。

宋家窪 在縣西四十里,鄆邑馬蓮、龍顧諸泊之水匯焉。經旱水涸,民嘗占種,遂籍徵糧地冊,今與柳行泊並議豁除矣。其旁為韓家漥,寺前閘之北為尹家窪。近於城者為黃泥窪,潦水所注也,可導之出舊平治橋,遶城西南入蜀山湖。其在城內之隅者,為常家窪、洛家窪、單家窪,雖周回無幾,而奪民居已十之三矣。

汶之決口,相比如櫛指,不勝屈也。計其大者,則草橋迤上有曹家口、七級口、大堤口、魏家口、赤家口、隋家口,草橋迤下有王延口、劉盤口。《近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