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9 (1700-1725).djvu/111

此頁尚未校對

合山 在城西南三里許。村人以陶冶為利。又十二里有石硤山,山水秀聳,即王明道、廣道二先生故居。

茅峪山 在城西南四十里,百二仙翁故居西園險絕。其裔孫劉請業,築「琴臺」 、「嘯月臺」 ,雜樹花木其上,澗深七丈許,寬可數尺,為木橋飛渡,去橋即人獸雙絕矣。又十里有九峪山,接連東阿諸山,崎嶇邃密,樵採弗及,易為盜穴。

巫山 在城東北。《左傳》魯襄公十八年,晉會諸侯之師伐齊,齊侯靈公登巫山以望晉師。晉人使司馬斥山澤之險,雖所不至,必斾而疏陳之,使乘車者左實右偽,以斾先輿曳柴而從之,以揚塵。齊侯見之,畏其眾也,乃脫歸。丙寅晦,齊師夜遁。師曠告晉侯曰:「烏鳥之聲樂,齊師其遁。」 邢伯告中行伯曰:「有班馬之聲,齊師其遁。」 叔向告晉侯曰:「城上有烏,齊師其遁。」 十一月丁卯朔,入平陰,遂從齊師,即此。山上有石室,乃漢孝子郭巨葬母處,世謂之孝堂。東壁有蔡邕八分書,為世所珍。

榆山 ,在城西北二十里。隋廢廬,置榆山縣,即此之北,今失所在。

敖山、具山 ,據《申繻》所謂「先公獻武廢二山」 者即此,今未知所在。

芳陘山 ,《東觀書》云:「棘鄉有芳陘山。」 棘鄉即鑄鄉,鑄在平陰,今不知所在。

黃河 去縣十里。按縣北原有黃河故道,俗云「老黃河」 者是也。此河與滑之瓠子河、大名之馬頰河,俱通故道,或決荊隆口,或決大王廟,直衝張秋,即東阿、平陰,受其渰沒。明朝曾決數次,而

《舊志》
不載歲久隄防盡失居民狃於安常自順

治七年,忽決,連漲六載。城外登舟至牛角店,寬可三十里,高及山麓,士庶張皇失措,室廬盡為澤國。使天不厭禍,民其魚矣。惟旦驩鎮賀家寺水不能侵。詳志之,以示後人知所趨避云。新開河 在縣西十里,即濟之下流。南岸有山,曰「蹲龍」 ,有磐石跨河,舟行患焉。宋張方平乃鑿新河,引水北行避之,民甚稱便。

喬口泉 在縣東南七里山下,西北流至縣南門外,東遶城周匝西行。又十里鋪西南有泉,東北行至南門外,西流與此泉會。又東溝水西流,亦與此泉會,形如「川」 字。遇秋澄泓一派,紋錯如錦,故邑名「錦川。」 以此。皆入大清河,為邑八景之一。

天井泉 在縣東二十里山磵石井中,泉勢如趵突,飛流界道,雖旱不涸。北入大清河。為邑八景之一。

拔箭泉 在縣西南五十里。出九峪山崖,經石峽入大清河。

馬跑泉 在縣西南五十里赤溝山北崖石竇間,入大清河。

浸潤泉 在水山北巖可供千人飲,不涸,然亦不溢。南巖泉亦如之。

陽穀縣

會通河 在縣東四十里張秋鎮。其河自荊門上閘達七級,下閘三十八里,屬陽穀縣界。其鎮有工部都水分司,兗州府捕河廳通判,本縣主簿廳,並東阿、壽張二廳,各歲撥本縣夫役供焉。阿井 ,在縣北五十里。其水清冽而甘,攪濁即澄,汲出日久,味不變,煮黑驢皮為膠,名曰「阿膠。」 服之下膈疏痰。蓋水性趨下,清而重故也。《寰宇記》云:「東阿縣有大井若車輪,深七八丈,汲以煎膠,每歲入貢。」 即此。今井屬陽穀境內,上有亭覆之。明天順七年,知縣王昌裔所建。萬曆三十七年,工部郎中施爾志命工修復,拓大其亭。仍於亭北構正廳三楹,又一楹,以祀龍神。疏其淤塞,浚而導之。周遍瓦垣一百二十丈,皆捐俸成之。今廳堂俱廢。

東寺井 在城內慈氏寺,水最清洌,城中井當以此為第一。

范公井 在城內預備倉。倉積粟率多草囷,舊無水泉可防意外,且土木時舉,汲者憚遠。明萬曆三十三年,知縣范宗文即倉之東南隅街傍隙地,甃一井。不惟倉有攸賴,環居之民亦快挹注之便矣。今廢。

養濟院井 在城內。明萬曆三十三年,知縣范宗文憫窮民老弱,力不能汲水於遠,就院內甃井以便汲取,既贍其生,又得以享其逸矣。今猶存。

壽張縣

濟水 由定陶經今縣南五十里壩上,《書》所謂「東出於陶丘北,又東至於菏」音柯。又東北會於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