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9 (1700-1725).djvu/2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佛馱跋陁羅寺 ,去縣北三十里。東晉時,西域梵僧佛馱跋陁羅者至此,一坐七日不食。人問之,曰:「欲在此作寺耳。」 遠近人聞之,驚以為佛,遂鳩工數月而成一禪自外而入,向陁羅作禮曰:「謝師工成。」 言訖不見。由是土人呼為雲禪寺。元官桑園 在吳家渡清河之南。稅課司大使樊童,以南京刑部主事謫官,值文皇帝舉靖難兵于濟南,大使疏以「祖宗開創之難」 及周公輔相成王之事,而大使死焉。貧不能歸,邑,大夫以官桑園四十畝,併勸農主薄廳給之,今廢為民居。

龍灣 在縣西南四十里。水冬夏不涸。每將雨,先有白魚浮游,而雲霧蒸蒸然,發即大雨如注。工人驗之,旱禱輒應。

殷七七廟 殷七七,不知何許人,嘗建神廟于東衍河側,土人以其有異術,呼為「神仙。」 麟集輸輳,廟工不費,而羨餘頗多。七七乃鎔銀為鼎,以黑漆漆之,竟被識者竊其鼎而去。

丈八佛 在城南,像以石為之,世傳八佛、九佛托跡于此,頗著靈異。其廟有四壁而無脊,蓋佛高不能覆蓋也。後托夢于江西王姓者,每歲置一大笠頂之,至今人名其地為「丈八佛」 云。雞含店 在清河西紀家莊側。店無人居,止有坑坎,一隅有大石佛一座,周圍六七丈餘,若蓮花狀,上刻佛數千,如一石而成者。相傳遇天旱,土人即掘之,方露佛頂,有水自內出,即大雨如注。迄今禱雨猶然,竟不能窮其底云。

湑山寺 舊傳有湑佛作井,故山名蹟。湑寺名「湑山寺」 ,今廢。

後樂亭 :在公廨中。典史王太和為縣令,武公金建。

絕景亭 在靈巖寺。大觀初,寺僧仁欽建修以為士君子遊觀之所。寺之景有四:曰「群峰獻秀」 ,曰「甘泉漱玉」 ,曰「松舟挺翠」 ,曰「巖花啼鳥。」 此亭冠乎四景,故名。今廢。

靈光寺 在靈巖寺中。明孔山西,崇福橋南。以靈巖諸美盡見于此,故名。

瞻岱亭 在縣東南石麟山之巔。

韓信臺 在縣北二十五里。其臺三級,歲久風雨剝落,止高丈五有奇。世傳為韓信下齊時所築。臺西數里有大溝,乃其藏兵處,今呼為「韓信溝」 是也。

桓公臺 在縣西南二十里,有土臺一丈五尺,北距盧城五里,世傳為「桓公臺」 云。

仙人臺 一在神虛宮東山畔,有臺突出,以宮有羽化之仙,前有趙天雷,後有王獨菴,故名。一在五峰山,岡巒綿延,一峰獨尊,故名。

楊家臺 在縣東北三十里許。南山之麓,一石高丈餘,俗傳為楊令公射箭之的,土人呼為「楊家臺」 云。

風花臺 在縣五十里風花山之畔。其山突出二頂,平如掌,方圓數丈,借山為名。

祭墳臺 在盧城北。俗傳盧王墓已被盜發,止餘「祭墳臺一區。」 後均田開墾。

肥城縣

曬書城 在縣西南三十里。相傳孔子經遊處。都君莊 在縣西南四十里。相傳即虞舜成都處。

翔鸞臺 在縣治北。漢章帝三年,有鸞翔于此地,其形巋然,為一方之具瞻。

瞻岱亭 在儒學東北臺上構亭東瞻岱嶽。《元狀元張起巖碑記》在焉。

長城鉅防 在城北十五里。《齊記》云:「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 今五道嶺上遺址尚存。

陵縣

漢厭次縣城 ,在縣東北二十里。漢屬平原郡,今廢為「神頭店。」

古平原城 遶縣城之外,即古平原郡城也。安德縣治 ,相傳在舊學後,遺址尚存。夫陵嘗為郡為州,而又有所謂安德縣者。按《漢書》有「安德侯國。」 歷考杜氏《通典》及《文獻通考》,自晉魏隋、唐而下,為郡為州,更易不一,但云「治安德。」 蓋宋元以前,雖州亦有附郭云。

「漢《東方先生畫贊碑 》」 在縣治內,晉夏侯湛撰文,唐平原太守顏真卿書石。

《辟雍碑 》。宋徽宗詔天下大興黌舍,又詔郡國近郊建置《辟雍碑》。今碑在學宮內。

鐵板橋 在縣治南,土人傳係運道。今河已塞,橋沒土中,審視尚見其形,手揉之猶有鐵屑。朱亥故宅 ,在預備倉後。按《通鑑》,魏無忌奪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