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9 (1700-1725).djvu/23

此页尚未校对

鄙兵救趙,亥操椎殺之。及解邯鄲圍,遂不敢歸魏,因寓焉。

妝臺 在縣治西北。昔陵,為封國係主嬪膏沐之所,今廢,僅餘土基。

歇馬新亭 在縣治北。昔唐太宗東征,駐蹕于此。

玩花臺 在西門隍塹外。相傳,南有花圃,北為臺,延袤二畝,外環以水,雜植芙蕖菱芡于內。門前有橋,四隅有井,井有檻,西北有釣魚磯,東南有挽舟臺。按《魯公傳》,「祿山將反,公佯會文士,泛舟玩花,飲酒賦詩于此紿之。」 今廢為僧寺,池井淤塞,惟西南隅一井尚存。

觀蓮臺 在縣東北四十里。劉備為相時,政暇日與關、張遊此,見池蓮盛開,築臺起樓于此。疑塚 在神頭,左右約七十餘塚,遠近錯落,如碁布星列,高者數仞,盤踞二三畝。俗傳朔有祕書,不欲傳之于世,故多疑塚,使人莫測其處。或者為秦漢以來名公巨卿之基。

泰安州

博城 在州東南三十里。漢之奉高,隋之汶陽,唐之乾封,宋之奉符,皆同此地。今名曰「舊縣。」 嬴城 ,在州東南五十里,齊之嬴邑。漢置縣,唐省入博城。

謝過城 ,在東嶽南址,漢明堂側。夾谷之會,齊人歸魯以謝過者。

羊祜城 在州東南九十里,即羊祜封邑。菟裘 ,在州境。《左傳》隱公十一年,公語公子翬:「使營菟裘,吾將老焉。」 即此。

紅亭 在州境。《春秋?昭公八年》,「大蒐于紅」 ,即此。周明堂 在泰山東北谷山寺左,古帝巡狩朝諸侯之所。齊宣王時,其堂尚存。《史記·封禪書》:「泰山東北趾,古時有明堂處」 ,是也。

漢明堂 在嶽趾東南,去州十里。武帝元封間,用齊人公玉帶所獻圖創焉。其地舒衍突起一石岡巔平而高四丈許,週三畝許。後枕嶽麓支山如扆障,而左右如衛從然。澗水縈迴,南會于汶。遙望徂徠諸山如列屏案。其上有元人題刻「明堂故基」 四字。

御帳坪 ,在泰山半。宋真宗東封,駐蹕于此。石上《柱窠》,《帳殿》之遺跡也。

秦松 ,在泰山黃峴嶺,名為「五大夫松。」

漢柏 在泰山下。《泰山記》云:「山南有廟,悉種柏千株,大者十五六圍,相傳漢武帝封禪時所植。」 唐槐 在嶽廟內延禧殿前,今枯。

玉簡 在州嵩里山。《風俗通》曰:「岱宗上有金篋玉策,能知人年壽修短。漢武帝探策得十八,因倒書曰八十」 ,其後果壽八十。明洪武初,居民於山中得玉匣,內有玉簡十六,有司獻於朝,驗其刻,乃宋真宗祀泰山后土文。又成化壬寅秋,日觀峰雨水衝出玉簡,會中使有事東藩,復馳以獻,命仍瘞舊所。今建日照觀。

石閭 。《漢書》曰:「武帝封泰山,禪石閭。」 應劭曰:「石閭山在泰山下阯南方,方士言仙人閭也。」 《泰山記》云:「山頂西岩為仙人石閭。」 今莫詳故址。社首 ,《史記》: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唐書》:高宗乾封元年正月庚午,禪社首。元宗開元十三年十一月辛卯,禪社首。《宋史》: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十月壬子,禪社首。今嵩里山之左有小山,其高可四五丈,《志》云「即社首山」 ,在嶽旁諸山中,最卑小,不知古人何取於此?意者封於高,欲其近天;禪於下,欲其近地。且山卑而附嶽趾,便於將事,初陟高山之後,不欲更勞民力耶?

登封臺 一在嶽頂,相傳為古帝王登封所築,今為玉帝觀,臺下小碣題曰「古封禪壇。」 一在日觀峰,相傳為宋築,石函方丈許,亦題刻曰「古封禪壇。」 蓋古封禪而并以禪言,誤矣。俗曰「寶藏庫」 ,以所瘞《金書玉簡》云。

望仙臺 在州東北三十里,漢武帝築。

鳳凰臺 在州登封門外。漢宣帝時,鳳凰集泰山,故名。

舞鶴臺 唐高宗築。按《唐書》,「高宗築封祀壇于泰山南四里,如圓丘。又詔立登封、降禪、朝覲之碑」 ,名封祀壇曰「舞鶴臺」 ,登封壇曰萬歲臺,降禪壇曰「景雲臺。」 今皆頹莽,而碑亦堙沒。

秦篆碑 。在玉女池上西公署後,李斯書,《始皇二世頌德文》。

無字碑 。崑山顧炎武曰:「嶽頂無字碑,世傳為秦始皇立。按秦碑在玉女池上,李斯篆書,高不過四五尺,而銘文並二世詔書咸具,不當又立此大碑也。考之宋以前亦無此說,因取《史記》反覆讀之,知為漢武帝所立也。」 《史記·秦始皇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