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9 (1700-1725).djvu/25

此页尚未校对

萊蕪故城 《通志》:「在淄川縣東南六十里,齊滅萊,萊遷于此。」 今按地輿遠近,疑即文字縣也,今廢,有村落尚存。

孟游亭 舊在縣治東南。孟子自齊葬於魯,反於齊,止於嬴,後人因建亭曰「孟止。」 明洪武間,改為觀德堂,後廢,又改建于城東門外。

普濟渠 在縣西北十五里。唐開元中,縣令趙建盛開。今不可考。

義姑漿水 在城西北五十里。昔有姑嫂行渴,至此讓飲,故名。今石塔尚存。

通遠驛 在長城嶺,明永樂十八年革。

冶村驛 在縣東十里,永樂十八年革。

稅課局 在縣治東,永樂十八年革。

鐵冶提舉司 在縣東南八里。宣德年,革德州。

董子讀書臺 在州學內。明正統間,知州韋景元修學于東廡下,掘得石碑,刻曰「董子讀書臺。」 詢其故址,復焉。

陳公堤 在州東南五里,西南接東昌府界,東北至海。《宋史·陳堯佐傳》:天禧中,河決,起知滑州,築長堤以障水,人呼為陳公堤。

十二連城 在州北十里。明建文中,李景隆將六十萬之眾拒靖難兵,大敗于此。

行宮 在州西衛河東滸。明永樂、宣德間,車駕往來兩京,皆駐此,至今名為「皇殿。」

重丘舊縣 。《春秋?襄公二十五年》,「同盟于重丘。」 應劭曰:「安德縣北五十里,有重丘故縣。」 《漢志》平原郡有重丘縣。今不詳其處。

德平縣

漢平昌縣城 ,在縣東北一里,宋熙寧三年廢。漢般縣城 ,在縣東北三十里。

漢重平縣城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高齊省入平昌,今為鎮。

鬲城 ,在縣東南十里。鬲津河左。古有鬲氏國,漢武帝封朱祐為鬲侯,即此地也。

鯀堤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世傳為伯鯀所築,斷續高卑,約十餘里。

糜鎮塔 在縣西二十五里廣教寺內。貞觀年間,敬德建造。

演鷹臺 在縣西三里。高數丈,周百步。相傳「兀魯公演鷹處。」

長魁臺 ,在縣東二十里。高可十丈,周四百步,上有理元寺。

烽臺 在縣西南十八里王家營。

蓋節淵 按:「左太沖《魏都賦》在平原鬲縣北,今無考。」

見麟里 按《宋符瑞志》:「晉武咸寧五年,白麟見于平原鬲縣,因以名里。」 今無考。

月牙池 在城西三十五里。居民掘土見甎甃小池,形如半月,因名。

《大佛 》在龍泉寺內,立像高一丈八尺。

光嶽樓 在縣衙後北城垣上。《高聳望》十餘里,與學宮對峙,為邑文峰。近漸傾圮。康熙十年,知縣戴王縉重建。科名久虛,果再發焉。

平原縣

漢鄃縣城 ,在縣西南三十里。漢屬清河郡。光武帝封馬武為鄃侯,即此。

漢繹幕縣城 ,在縣西北三十里。漢屬清河郡,高齊省入平原。

武定州

厭次城 ,秦始皇東遊厭氣次,其地因名。至漢始立為縣,今在陵縣名神頭鎮者,漢之厭次也。明帝更富平縣為厭次縣,今在陽信東南三十里者,東漢之厭次也。晉厭次治馬嶺城,元魏因之馬嶺城在今陽信縣東十里,此晉暨元魏之厭次也。高齊廢厭次,隋復置。唐貞觀中,置棣州于厭次,而厭次遂為棣州附郭縣。今在武定州東南四十里,名「陷棣州。」 此隋唐之厭次也。後梁華溫琪徙厭次于今之古城,厭次既為附郭,即隨州以徙,在武定州稍東六十里,此五代之厭次也。宋大中祥符間,再徙棣州于陽信界,厭次復隨州以徙,即今武定州城也。明洪武元年,省厭次入棣州,此宋元以來之厭次也。蓋凡五徙云。

棣州故城 ,在州東南四十里。唐貞觀中,置棣州于厭次縣,即此。唐文宗太和二年,河大決,壞棣州,後名其地曰「陷棣州。」

謝恩臺 在州北三里許。相傳為謝金、章宗賑恤築。

陽信縣

漢富平縣城 ,在縣東南三十里。漢屬平原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