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9 (1700-1725).djvu/7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二百九卷目錄

 兗州府部彙考一

  兗州府建置沿革考

  兗州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兗州府星野考

職方典第二百九卷

兗州府部彙考一

兗州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本府總

《禹貢》兗、徐之域。周封伯禽于曲阜,為魯國,又為薛、邾、滕、鄫、顓臾、曹、郜、須句、宿、任諸國地。戰國時,併為齊、楚二國。秦置薛郡、郯郡及東郡之東南,碭郡之東北,瑯邪郡之西,皆在此地。漢置東郡、山陽郡、濟陰郡、泰山郡及東平國隸兗州,東海郡及魯國隸徐州。東漢承之,刺史領郡國如故,魯國屬豫亦如故,而更立王國「者三,分東海入瑯邪,分東平置任城,分泰山置濟北。」 魏晉以來,大略如此。兩晉之亂,諸州淪沒。劉裕克復青、徐,置魯、泰山、高平、東平、濟北五郡隸兗州;蘭陵、瑯邪、濟陰三郡隸徐州。又分徐州為南兗,置南徐州,而以東海、南瑯邪、南濟陰三郡屬之。元魏增置任城郡,而以濟北郡隸濟州,濟陰郡隸西兗州,東泰山、瑯邪二郡隸北徐州,郯郡隸東徐州,餘悉如劉宋云。隋罷郡為兗州,大業初,改為魯郡,與東平、濟北、濟陰分治兗土。唐置兗州、魯郡,治瑕丘,其餘地又為鄆州、東平郡、曹州濟陰郡、沂州、瑯邪郡,而皆隸於河南道。乾元中,又改兗州為永靜軍。五代及周,俱置兗州。宋初因之。政和八年,始置襲慶府,其餘地又為東平、興仁二府,濟、單、沂三州屬京東西路。建炎後,沒於金,改襲慶府為兗州,置泰寧軍,又增置濟、曹、滕三州,俱屬山東西路。而改沂州屬山東東路,單州屬南京路。元復為兗州,與濟、單二州俱屬濟寧路,餘地又為曹、沂、滕、嶧四州,而分隸於東平、益都二路。明洪武初,置兗州,隸濟寧府,屬山東布政使司。十八年,封建魯府,陞兗州為府,降濟寧為州,與東平、曹、沂三州俱隸之。領縣二十三:

皇清屬山東布政使司。領州四。縣二十三。

滋陽縣。附郭。

周為負瑕。本魯地。《春秋》?「哀公七年,季康子入邾,以邾子益來,囚諸負瑕。」 即此。秦屬薛郡。漢置瑕丘縣,屬山陽郡。武帝時,為瑕丘侯國。東漢復為縣。晉省入南平陽,屬高平國。南北朝劉宋、北魏因之。隋大業二年,改兗州為魯郡。開皇十三年,復置瑕丘,為郡治。唐因之。宋大中祥符元年,屬兗州大都督府。政和八年,陞兗州為襲慶府,而瑕丘仍為倚郭。大觀四年,以避宣聖諱,改為瑕縣,復以字為「瑕疵」 之「瑕」 ,改為嵫陽,以城西山為名。金改襲慶府為兗州,泰定軍,縣仍倚郭。元因之,為兗州治。至元二年,省寧陽入。明洪武初,省入兗州。十八年,陞州為府,復以嵫陽縣附郭。

皇清屬兗州府,編戶二十四里。

曲阜縣

上古神農氏,自陳徙居於魯。《帝王世紀》曰:「黃帝生於壽丘,在魯東門之北。少昊自窮桑登帝位,窮桑在魯北,後徙曲阜。」 應劭曰:「曲阜在魯城中,委曲長十八里,故名。」 周武王封周公旦於曲阜,是為魯國,子伯禽就封。秦為薛郡。漢置魯縣於故城之東,為魯國治。東漢、晉俱因之。南北朝劉宋、元魏俱因之。後齊屬任城郡。隋開皇三年,郡廢,屬兗州。四年,改名汶陽。十六年,改名曲阜。大業二年,復屬魯郡。唐貞觀元年省。八年,復置,屬兗州魯郡。宋大中祥符五年,改名仙源,屬襲慶府。金復名曲阜,屬兗州泰定軍。元屬兗州。至元二年,省泗水入。明初屬兗州,隸濟寧府。十八年,陞兗州為府,縣仍為屬。正德七年,流賊殘毀曲阜瀆,犯孔廟。山東按察司分巡東兗道僉事潘珍奏「徙闕里,以衛聖靈。」

皇清屬兗州府,編戶一十六里。

寧陽縣

周本魯闡邑。秦屬薛郡。漢為剛、蛇丘二縣。呂后分置寧陽,俱屬泰山郡。東漢寧陽屬東平國,蛇丘剛屬濟北國。晉改剛縣曰剛平,省寧陽入。南北朝。劉宋建國初年,復分置縣,故寧陽北七十里平原鄉名曰平原,屬陽平郡,以僑立也。元魏省蛇丘、剛入,屬東陽平郡。後齊亦曰平原。隋開皇十六年,以此縣與德州平原縣名同,改曰「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