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9 (1700-1725).djvu/73

此页尚未校对

置曹州,乃割曹縣為屬。

皇清屬兗州府曹州,編戶四十八里。

定陶縣

唐。虞陶丘,堯嘗居此,故為陶唐氏。今有堯陵。《帝王世紀》曰:「舜陶于河濱。」 亦此。周曹國地。秦置定陶縣,屬碭郡。漢封彭越為梁王,都此。景帝六年,別為濟陰國治。宣帝甘露二年,更名定陶為濟陰郡治。東漢因之。晉濟陽郡治。南北朝劉宋屬濟陰郡。元魏徙濟陰郡治左城,定陶為屬。後周改濟陰郡為曹州,定陶仍屬。隋初因之。大業二年,屬濟陰郡。唐屬曹州。貞觀元年,省入濟陰縣。宋乾德元年,東疏菏水,漕轉兵食,於定陶故地置發運務。開寶九年,改轉運司。太平興國二年,建為廣濟軍。四年,割曹、澶、濮、濟四州地,復置定陶縣,屬廣濟軍。熙寧四年,廢軍,以縣屬曹州。元祐元年,復為軍,領定陶縣。金屬曹州。元因之。明洪武元年省入曹州。四年改曹州為縣,復置定陶縣,屬濟寧府。十八年降濟寧為州,仍隋州,屬兗州府。正統十一年,復置曹州,割定陶為屬。

皇清屬兗州府曹州,編戶一十九里。

濟寧州

周本古任國,太昊之後,風姓也。春秋戰國時亦以為任國。《孟子》曰:「季任不得之。」 鄒即其君之弟也,其西南鉅野等地,乃屬魯,後為齊、宋、衛之境。秦東碭二郡地。漢為東郡、山陽郡、東平國地。東漢章帝元和元年,分東平置任城國。晉為高平國治。南北朝劉宋廢任城入高平,合為一郡。元魏神龜元年,分高平復置任城郡,屬兗州。後齊廢任城郡,移高平郡治於任城。隋開皇初郡廢,以其縣分屬鄆、兗二州。大業二年,改鄆州為東平郡,鄆城、鉅野屬之,改兗州為魯郡,任城屬之。唐因之。五代周廣順二年,置濟州,割鄆州之鉅野、鄆城,兗州之任城、金鄉為屬,而治鉅野。宋因之。金天德二年,以河水湮沒,徙州治任城,分鉅野置嘉祥縣,尋又併鉅野入三縣。元至元六年,徙州治鉅野,以任城為屬。八年,陞州為濟寧府,治任城,尋還治鉅野。十二年,以任城當江淮水陸衝要,復立濟寧路,而任城廢。十五年,遷府於濟州,以鉅野行濟州事。其年,復於鉅野立府,濟州仍治任城,但為散州。十六年,濟寧陞為路,廢任城。二十三年,復置任城,為州之附郭,隨濟州,隸濟寧路。明洪武元年,廢濟州,改濟寧為府,治任城。割碭山、豐縣屬徐州,肥城屬濟南府,虞城屬歸德州,以單、嘉祥、曹、定陶、城武、魚臺、滕、嶧八縣來益,并原領鉅野、鄆城、金鄉、任城共十二縣,又領兗、沂、東平三州十一縣。十八年,陞兗州為府,降濟寧為州而屬之,省任城入,領嘉祥、鉅野、鄆城、定陶、曹五縣。正統十一年割定陶、曹縣屬曹州,而濟寧領縣三,嘉祥、鉅野、鄆城。

皇清屬兗州府,編戶五十四里。

嘉祥縣

周本鉅野澤地。魯哀公時,西狩獲麟,俗傳在此。漢、晉、隋、唐、宋皆為任城、鉅野地。金皇統間,始於鉅野山口鎮置縣,以獲麟故事名嘉祥,屬濟州。正隆初,縣治墊沒,遷橫山之南。大定十五年,徙治萌山之下而城之。元憲宗二年,割屬東平路。至元三年,遷屬濟州。十六年,割屬單州,隸濟寧路。明洪武四年,屬濟寧府。十八年,降濟寧為州,陞兗州為府,而縣隨州隸焉

皇清屬兗州府濟寧州編戶一十四里。

鉅野縣

唐虞《禹貢》「大野既瀦」 在此。周屬兗州,《春秋》為魯南武邑。今嘉祥縣南有南武山。則此乃南武邑,非子游所宰武邑也。按《史記》曾點南武城人,澹臺滅明武城人。可見武城與南武為二邑也。武城在費縣西北七十里,在漢為南武城,在晉為南武城縣。劉昭《注》:「東漢南城曰:襄公十九年,城武城。」 杜預曰:「泰山郡南武城縣」 地。蓋明武城在費縣北,泰山南也。後世或以此「南武」 為武城,誤矣。魯武城,原無「南」 字,況此縣有南武山,可見其邑惟名南武也。今俗傳呼為南武城者,猶曰楚丘城、顓臾城、魯城之謂也,非謂南武城縣也。秦屬碭郡。漢置鉅野縣,屬山陽郡。東漢因之。晉割屬高平國。南北朝、劉宋屬高平郡。元魏屬任城郡。隋屬東平郡,又置乘丘縣於此,尋廢。唐武德四年,於縣置麟州,取「西狩獲麟」 之義,復置乘丘縣。五年,麟州廢,隸鄆州。貞觀元年,省乘丘入。後隸戴州。戴州廢,復隸鄆州東平郡。五代周廣順二年,於此置濟州。宋因之。金徙州治任城縣,省鉅野入濟州。元至元六年,復置,為濟寧路治。明洪武元年,改路為府,徙治任城、鉅野。為屬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