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9 (1700-1725).djvu/84

此页尚未校对

彭城北及氶,舊有鐵官,其南有鑄錢山,今所通「泇口」 是已。

巨龍河 在縣西北五十里,為光武泉,光武征董憲駐蹕處也。又北十里為東暨村靈泉,西流遶西暨集,西南流入微山湖。

許由泉 在縣西四十里。《陳郝集》東一里許有泉二三竇,水亦清澈,遶溪多古木。過清障橋,西南流入於漕。按《呂氏春秋》:「堯朝許由於沛、嶧,請屬天下。」 而諸書謂由隱沛澤之黃城,沛、嶧比壤,泉西南流入沛境,此為許由泉明矣。

魚臺縣

鳧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狀如鳧翔,故名。《魯頌》:「保有鳧繹,遂荒徐宅。」 是也。山南有呂公洞,洞有丹井,其水冬溫夏涼,大旱不竭。其上有伏羲廟,廟前雙柏,可數千年物。《左傳》:「顓臾風姓,伏羲之後,實司太昊之祀,鄒魯有廟。」 是也。

黃山 在鳧山之右,去縣五十里,黃良泉出焉。黃山之側為平山,其前有獨山,巍然獨秀,故名。與獨山對峙為廟山。又有寨山、兗山,大抵邑東北境也。

沙河 從滕縣西流入境,經縣東南五十里,為沙河鎮,過雙龍橋,下流入昭陽湖。

泥河 在縣東二十五里。東南流,逕沛縣西,入於泡河,東達於漕。

清河 在縣東北十二里觀魚臺下。由穀亭西流入嘉祥界。《水經注》曰:「故武棠亭城有高臺二丈許,下臨濟水,魯侯觀魚於棠,此也。」

孝感河 在穀亭鎮。相傳有子母渡水,負母而過者,亦謂之「負孃河。」

陽城湖 在縣東南七十里。自寨、兗二山南流,會滕縣大烏泉水,匯而為湖,別為小河,自雞鳴臺以東,溢而入運。

硯瓦溝 在縣東北三十里。諸泉入之,流於運。黃河故道 ,舊自曹州雙流口,經嘉祥鉅野,出縣境塌場口入運。嘉靖九年,河上流決,分為三支:一自單縣來,經縣城南,由荷河、泥河入運。一自單縣來,經縣城西,又遇城北,由穀亭入運。一自金鄉南,過城相里,至縣境塌場口入運。塌場口者,南陽下流也,旁曰釣魚磯,謂之小塌場口。故運河 在縣東二十里,即穀亭鎮也。《水經》謂之穀亭城。古濟、泗合流之地,後為河漕要鎮,工部管閘主事駐之,河橋水驛在焉。故運河經其下,北自南陽,南至胡陵,相距五十里。明嘉靖四十三年,河決飛雲橋,尚書朱公來治,始開夏鎮新河故道,棄而不用。

金鄉縣

高平山 《水經注》曰:「高平山,東西十里,南北五里,高四里,與眾山相連,其上最高,頂上方平,邑取名焉。」 金鄉,故高平也,今邑無此山名,以地求之,即金鄉山矣。詳見「鉅野。」

陽山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以在群山之陽,故名。其山蜿蜒而東,兩峰相峙,中有隘道。其北有石如扆,名曰「石屏。」 東麓有真武廟,西麓有陽山寺。

葛山 在陽山後。山勢峻拔,山下居民多葛姓,故名。

吳山 在陽山東二里。相傳吳隱之寓此講業,故名。

魚山 ,在縣北三十五里。其南有山曼衍,而北接魚山之麓,狀若盤龍,山下有回龍寺。

金莎嶺 在縣東里許。西自曹定,東抵魚臺,綿延三百餘里,因地異名,實一嶺也。多莎草,其他以「埠」 名者四五,皆平地丘陵,不足詳紀。

故淶河 在城北門外,從單縣入境,源出汴水,晉時開以入濟。元末湮滅,略存故道。

黃河故道 即黃母河,在城北三十五里。三灣河 在城南十里,來自城武,東流入濟。以其經流三邑,瀠洄數曲,故名。

馬家河 在城北二十五里。東通魚臺,西通嘉祥。

新河 西自城武入境,東入漕河。明嘉靖二十五年,知縣王沂所濬。魚臺東北為山嶺所阻,下流未通,邑民病之。

甘泉 在城內養濟院左,源通淶河,味甘且冽,蓋濟水伏流所發也。甃而為井,其他以「泉」 名者三四,皆井名耳。

城武縣

文亭山 在縣西北二里,邑之鎮山也。上有文士亭遺址,故名。其麓有雲蓋亭,亦謂之雲亭山。按《縣志》,「文亭山上有老柏數株,傳為漢唐時物。前明建廟其上,新亭曾子祠于山右。亭二飛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