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9 (1700-1725).djvu/87

此页尚未校对

鑑曰:「法雲泉山北崦中有崇佑廟碑,稱為古焦王,又號青山君。宋宣和中,敕封為惠濟公,大有靈應,邑人雨暘禱焉。祠之東南有洞,深數丈,中有丹泥塑像者取之。又東南為龍祠,泉出其下,至西麓而伏,歲旱禱雨有應,名曰感應泉。」 山左有焦城,周武王封神農之後於焦,即所謂古焦王也。山之右崦為普興禪院,泉出院中,瀑布而下,迴繞於池,曰「普興泉。」 三崦之中,巖巘聳秀,泉流紆曲,為邑佳勝。又三里為焦氏山,又五里為挾山,皆與青山連脈。

佛耳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其上有清涼寺。佛耳之旁為鮮白山,又為空空山,東西二洞俯伏而入,其中空曠相連,謂之「空空洞。」 又西南有南鳳凰山。北西兩地皆有鳳凰山,俱以形名,故以「方隅」 別之。

西鳳凰山 在縣西七里,舊鑿石佛臥於山巔,其後構寺而奉之,亦曰「臥佛山。」 相連為小青山,上有紫虛觀故址。又西為垞山,與小青山連脈,有伏羲廟。又西為臥龍山,山陰有龍洞,深峭不可入。

棗山 ,在縣西北六里。其上多棗,故名。棗山之西為護山,山陽有東嶽廟。護山之西為章山,山下有章氏族,故名。

午落山 在縣西四里。山下有靈公廟故址,宋所建也。又北為箕山,脈與午落山相接,形肖,故名。又北為故縣山。又北為尖嶽山,峰巒峻峭。尖嶽之旁為北鳳凰山。

黃河故道 在嘉祥縣北十里,自鉅野入境,東達濟寧界,入塌場口,北有古堤。《方輿志》云:「馬頰河經於鄆濟」 ,疑即此河。

澹臺河 在嘉祥縣城南三里。經澹臺山下,亦黃河支流也。西自鉅野入境,東流入蓮花池。蓮花池在城南四里,長可三里,廣里許。其水清瑩,冬夏不涸。雨潦時至,澹臺河水注焉,雨止則塞。濟河 在城南五十里,平山之西,姚河之水入之。

姚河 在城南二十五里,即古之「梧桐堌」 也。河流自鐵波山來,經於大鼎,過堌頭村之北,東流入於濟河,旱則淤塞。

鉅野縣

金鄉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其西即焦氏山也。戴延之《西征記》曰:「焦氏山北數山,漢司隸校尉魯恭穿山得白蛇白兔,不葬,更葬山南,鑿而得金,故曰金鄉山。」 即此山也。舊《志》:山陰有清涼洞,內鑿石作四小閣,閣內有堂,陛高三尺。堂外兩門,門外雙閣,視內閣為大石道,長三百尺,闊十有六尺,相傳秦始皇避暑宮也。及考《水經注》云:金鄉山有塚,謂之秦王陵,即謂清涼洞矣。山上有泉曰聖水,其西有橋曰秦梁,相傳亦始皇所造。《水經注》曰:「黃水南至方與,入於荷水。荷水又東逕秦梁,夾岸積石,高二丈,言始皇東巡所造,因以名焉。」 以今輿圖質之,當在魚臺境內,非此地也。金山之旁為金查山,一小阜也。旁又為禹梁山,與金連脈。其西北又為麟山,所謂「焦氏山北數山」 也。

大野澤 在城正北,濟水故瀆所入也。亦曰巨澤,南北三百里,東西一百餘里,彭越漁於澤中。漢武帝元光中,河決瓠子,東南注鉅野,通於淮、泗是也。何承天曰:「鉅野湖澤廣大,南通洙、泗,北連清濟。舊縣故城,正在澤中,則古縣城矣。」 五代以後,河水南徙,匯於鉅澤,連南旺、蜀山諸湖,方數百里。《齊乘》曰:「鉅野,今梁山泊也。」 北出為清河。黃河北道 即安興墓河,西南通汴,東北接張秋入運。今塞。

黃河南道 即城東八里河,由定陶來,入西南境,匯天鵝、穭稻諸泊曲,由縣北門外瀦為蓮花池。蓮花池者,嘗滿池花開並蔕,人以為瑞,亦一奇也。又折而東,至城東八里入於新河,由嘉祥入運。

曹州

歷山 在州東北六十里。上有舜祠,元張䇓有《記》。

按《一統志》,舜耕歷山在濮州東南七十里,即此地也。《水經》雷澤西南十里許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桀峙,謂之歷山。澤之東南有陶墟,郭緣生《述征記》言「舜耕陶所在雷澤,在今濮州。」 則此地為歷山無疑,故皇甫謐亦以為濟陰歷山也。鄭元謂歷山在河東,而《周禮職方》「河東曰兗州,其澤曰大野」 ,大野即鉅野,則河東歷山即濟陰矣。清丘山 ,在州西南三十里,《春秋》晉、宋盟於清丘,即此。《水經注》:瓠子故瀆又東逕清丘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