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9 (1700-1725).djvu/88

此页尚未校对

荷山 ,在州東南三十里。《地志》:「在濟陰定陶」 ,今屬州境。

鳳味山 在州西二里,以形似名。明副使吳公建閱武廳其上。

黃河故道 在曹州南三十里,即金龍口決道也。自曹縣來,分流一支,西南入境,由灉河故道流至州城東北,可三里許,分而為二,謂之「雙河」 ,其一入於雷澤,其一北過新集,又北流至壽張沙灣入運。

灉河 ,在曹州南二十五里。《禹貢》:「雷夏既澤,灉沮會同。」 王氏炎曰:「灉出曹州。」 是也。

雷澤 在曹州東北六十里。《地志》云:「在濟陰城陽西北」 是也。《山海經》云:「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頰,鼓其腹則雷,故曰雷夏」 ,相傳即舜所漁處也。《水經注》云:「雷澤在大成陽縣故城西北一十餘里,華胥履大人迹處,東西二十五里,澤之東南,即成陽,堯冢在焉。」

靈聖湖 在曹州南四十五里,土阜下有穴,穴中有水。相傳土人常於湖邊拾得器物,以為與神假貸,蓋濟伏流地中,至此而見漂出器物也。白龍池 在曹州西二十里禪院前。元至正六年,院僧建龍堂。堂前鑿池,池成而雨生蒲百有六莖,有白龍見於池上,故以為名。風雨不時,土人禱之,輒有靈應。

龍湫 在曹州西南三十里,俗謂之虎牢池。有四壁,突起如城,內有深淵,廣可三頃,大旱不竭,土民禱雨輒應。明知州延定之立祠其上,題曰「靈應龍湫池。」

故瓠子河 在曹州東北六十里。《水經注》:「瓠子河出東郡濮陽縣北,東至濟陽句陽。」 漢武帝時,河決瓠子,武帝親臨塞之,作《瓠子之歌》。詳見《藝文》。

曹縣

曹南山 在縣南八里,俗名土山。《詩》:「薈兮蔚兮,南山朝隮。」 《春秋》:「盟於曹南」 ,皆其地也。《論衡》云:「大山雨天下,小山雨一國曹之南山」 ,則雨一國之山也。按《縣志》:曹南山,魯僖公十九年,宋、曹、邾三國盟於曹南。註:曹不肯服敵,不以國地而曰曹南,明其為曹地,而在國都之南也。又《曹風》:「南山朝隮」 ,則曹有山而在其南,抑又明矣。叔鐸建國,《漢?地里志》:濟陰定陶縣,鄭氏曰:「陶丘之北。」 孔穎達曰:「魯在其東南,衛在其西北。」 又曰:「曹都雖在濟陰,其地則踰濟北。」 考其國都,實今曹州境內,與漢乘氏相距不遠,雖屢經河患境變,而山未易輒泯。

景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故楚丘城北。或云衛文公徙居楚丘。《詩》所謂「望楚與堂,景山與京」 ,即此。以史考之,蓋商亳之景山,所謂景員維河也。按《縣志》,景山,故楚丘北,《商頌》所謂「景員維河,陟彼景山」 ,即此。舊謂景山與京,誤。

左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與曹州接境。相傳春秋時太史左丘明父所葬也。其下有興化禪院,創自隋時。寺有寶乘塔,藏定光舍利。宋時奉詔重修,錢明逸有《記》。其旁為漢恭皇陵。

青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其側有臥龍岡。黃河 由考城入境,逕縣城南,東流入單縣境,長八十餘里。

黃河故道 自金龍口西流至縣境,分而為二,其一由賈魯河東流入徐,其一東北入於州境,為沙灣上源。

賈魯河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元時賈魯所開,即金龍決河所由入徐道也。

柳河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其北堤有陶朱亭,其西有河濱寺,以為帝舜陶處,蓋「陶朱」 之訛也。五丈溝 在縣境西南五十里。《水經注》云:南濟又東北,右合河水,水瀆上承濟水於濟陽縣東,世謂之五丈溝。

定陶縣

髣山 ,在縣北十二里。曹國十五世葬地,積壤之高,彷彿如山。上有曹叔祠,宋王偊偁有碑。髣山兩陵對峙,其中有隙,謂之「阿谷。」 相傳孔子南遊,見女子珮璜處。

菏山 ,按《地理志》在濟陰定陶縣,《禹貢》所謂「東出於陶丘北,又東至於菏」 也。

棠林坡 :在城東北三十里。有棠林寺,世傳以齊棠公葬地。

左岡 《寰宇記》云:「左岡岡阜連屬,林木交映,以近左城,故名。」 相傳春秋左丘明父葬處。其旁為漢定陶共王陵。按《志》,左城即古陶丘地。

黃河故道 ,在縣北五十里,東流入濟,今塞。濟水故瀆 ,在縣北七里,其上有堤,謂之「濟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