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9 (1700-1725).djvu/89

此页尚未校对

《水經注》
濟水東北逕冤句縣故城北又東北逕

定陶縣故城,漢景帝因置濟陰郡於定陶也。菏水 ,在縣北二十里。《禹貢》「導菏澤,被孟瀦」 ,是也。蔡沈《註》云:「在濟陰定陶縣東。」 《水經注》曰:「南濟,東過冤句縣南,又東過定陶縣南,又東北,菏水出焉。」

氾水 ,在縣西北十里。漢高帝即位,氾水之陽。云末,黃河南徙,氾遂入河。張晏曰:「氾水在濟陽界外,氾言其汎愛弘大而潤下也。」

五丈渠 宋太祖建隆二年,遣給事中劉在浚渠,自汴北歷曹、濟,以通東方之漕,今牛頭河上源是也。

東平州

王陵山 在州北五里。舊《志》以為峗山,非也。其前有東平王蒼冢,其上有望祭壇。明文皇北巡,立壇其上,以祀岱嶽。其西為杏花岡。

瓠山 在州北二十里。山圓而長,其形如瓠。漢東平思王雲墓在焉。《漢書》:「報山:山脅石一丈,轉側起立,高九尺六寸,旁行一丈,高四尺。」 雲及后謁居束蓓草祠,石為息夫躬所告,即此山也。蠶尾山 在州北三十里。其陰有九女泉,西流入汶。其石有小洞庭湖,湖上建洄源亭,唐太守蘇源明、燕五太守處也。詳見《古蹟》。其左為黃華山,元學士王庭筠隱於其下,號黃華老人。後人號其所居為書堂峪。蠶尾之旁又為鳳凰山。其下有寺,四圍皆石,中有巨泉,清澈湧沸,舊傳祈雨有應,名曰「靈泉。」 自蠶尾、鳳凰、黃華皆相連絡。其前為白石峪,四山環抱。東南一徑,攀援而上。山陰有洞,其左為黃石巖,石色如赬,懸崖萬仞,巖下平地如砥,宋梁灝父子墓在焉。

𩰚山 在州東北二十里。兩山相對,其形如𩰚,故名。

金螺山 在州東北三十里。相傳即危山也。漢哀帝時,無鹽危山土自起覆草,如馳道狀。山南崖上有石鐫佛像,石色正白,又曰「白佛山。」 危山之西,堯陵在焉。其右為蘆泉。

龍山 在州東五十五里。兩山環向,如蟠龍狀。《水經》謂此為峗山者也。按《州志》:「龍山東西十里,形狀盤踞如蒼龍然梵宇巍峨,前有聖井,甘冽無異惠泉。上有石洞,中刻梵王太子像,與危山諸崖延綿不斷。」

荊山 在州西北三十里。東西諸峰側立峻起,此山差小,居中明王大司馬舊里。

金山 在州西北四十里。其色紫赤如金,石亦堅緻,河上諸邑采以給用。其北為南蠟山,其南又為坤山,有月巖寺,馬跑泉水出焉。其南有土山,去州三十里,一大阜也,日中無影,亦謂之「無影山。」

棘梁山 在州西四十里。山巔有崖,東西兩判,橫石其上通往來,名曰「天橋。」 西南有洞,中鐫佛像。

安民山 在州西南三十五里。舊為壽張境。元至正間,黃河汎決,城圮,邑廢,改屬東平。山半有寺。明景泰間,僧徒洪欽鑿石百尺,湧出清泉,曰「清巖井。」

坎河 在州東五十里。即汶水下流也。汶水舊由寧陽堽城壩流至州東,會坎河諸泉水,西入大清河。明永樂中,尚書宋公開會通河,始築戴村壩於西,遏汶南流,過官橋、席橋。席橋,在州東五十里,相傳宋時東封輦路也。又南逕汶上城北,西流入於南旺。其逸而西出者,猶從州南折而北流,入於大清河,謂之「沙河。」

沙河 ,東平州之城池也。大堤環之,方三十里。其源有二:「南沙河,即汶水故道。」

大清河 即沙河下流。西北過陽穀店西,又北至棘城西,入東阿境。詳見《東阿》。

金線閘河 亦黃河決道也。由壽張集東北至戴家廟,洩而東入於大清河。作金線閘於上安山河 ,在東平州西十八里漕河西岸,四面有堤,縈迴百里。

汶上縣

太白山 在縣東五十里。唐李白遊魯,嘗至其上。旁有雲尾山,每太白出雲,遙連雲尾,則雨隨至矣。按《縣志》,太白山自青山東南行三里許,為太白山,俗呼牛山。岡勢渾成,崖色秀發。唐李供奉曾遊焉,因以得名。

壇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山形平坦,故名。上有三教殿,殿後有小洞,可容數人。西巖有泉。按《縣志》,「坦山在邑之東北二十里許」 ,西巖弘敞,憑視城堞,如在宇下。舊有風雨壇,旱則禱焉。自山之左,岡嶺北轉,迤邐相接,稍折而西為榻山。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