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9 (1700-1725).djvu/90

此页尚未校对

改名「金山」 ,郭司空墓在焉,與坦山相距三里有奇。其接於榻山之右者,又為九峰山,皆坦之支也。坦山以形得名,或曰「壇山」 ,以有禱雨之壇也。庠生畢公亮家於其右,見其時有雲氣,又借音更之為「曇山」 云。

采山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與壇山連脈,皆出砂金,舊傳花木如采。按《縣志》:「采山自九峰而下為平地,西北行里許為采山。舊多桃李,望之若繪采,故名。今濯濯矣。」 采山之旁為五山,其嶺亦曰五山嶺。

青山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怪石聳翠,上有梵宇,俗名臥佛山。按《縣志》:自曇山之陽,東南行十餘里,為青山,舊稱梵宇,櫛比瀟洒可愛。上有清涼寺,內厝石臥佛像,故亦名臥佛山。寺之東古有鄭王泉,或云其大如輪,其甘如醴。嘗搆亭於上,其鑿石承柱,礎跡隱然。山之陰阜堆隆起,名曰「土山。」 又北數里許,為白石山,石質,宜碓磑,邑民利之。

汶河 由寧陽入境,至四汶口以上,為戴村壩所遮,全河西南流,即所謂「席橋河」 也。至城東北二十五里,謂之「魯溝濼」 ,當諸泉之水入之。又西南至縣北二里,蒲灣之水入之,謂之「草橋堰。」 冬春為橋,夏秋以舟。又西南流十里為白馬河。又西南流二十里為鵝河。又西南流十五里為黑馬溝。又西至南旺入於漕渠。

南旺湖 在縣西南四十里運河西岸,即鉅野澤之東畔也。中有闞城及蚩尤冢。詳見《古蹟》。蜀山湖 在縣南三十五里運河東岸,即南旺東湖也。

馬踏湖 在縣西南三十里,在汶水堤北,運河岸東。

蒲灣泊 在城東北,亦名「仲勾陂。」 周迥二十餘里,水深三尺,西南流入于汶。

魚營泊 ,在縣西北十五里。每秋汶河決王延口,流匯于此,周回四十里。

石樓泊 ,在縣西南二十里,亦王延口洩水道也。嘗有城樓人馬之狀,出于水上,謂之「水市。」 其地潦涸不常,周回可三十里。

石橋泊 在縣南十五里。會拔劍泉水,西出劉許橋下,又西入沙中,伏流不見,亦一沮澤也。新開河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明正統八年鑿,以洩山谷諸水,西流入運。

東阿縣

少岱山 在城東一里,橫亙郭門,其上有臺一座,臺上為元君祠,臺下嶽帝祠,嶽祠之前為玉皇祠,以其在岱宗之西,故名。其東麓為金山,產石如彈丸,搖之有聲,謂之「鈴石。」

黃山 。黃山者,穀城山也。《山海經》曰:「縞羝之首曰平逢,東望穀城之山。」 註曰:「山在濟北穀城縣西,張良所與圮上老人期處。山巔大石方數丈如印,其色正黃,故《魏土地志》以為穀城出文石」 是也。良所葆祠者,蓋其一卷耳。此在城北五里,其前里許,黃石公祠在焉。黃山北址,謂之白山。雪山 在城東十里,其上有洞,旁有黑山。黑山有洞,旁為萬山,連延數里,北至亭山而止。亭山者,平陰境也。

冠山 :在城東南三里,與雪山連脈,山下有侯丞相林。

龍頭山 在城南二十里。白鴈泉水出焉。相傳漢高帝伐楚,過此山,士卒渴甚,見白鴈驚起,得清泉其下,眾因以濟,然無所考也。金丞相嚴實建別業於上,其旁為天平觀。又南為隔馬嶺,於山坳開道,石磴上下,狀如雲梯,厥高蔽日。河南人祠泰山者由之。嶺上有寺,謂之「雲翠庵。」 隔馬嶺之南為丁泉,丁泉之北為黃崖山,狼泉之水出焉,流而入於「龍溪。」

𡽳山 𡽳山者,《水經》所謂大檻山也。在城東南三十里,於群山最高。其巔為兩巖,削成四方,壁立千仞,石梁屬之,謂之錦屏巖。兩巖之南有磴道,謂之天門觀。北巖削成之側,石盆懸焉,泉出其中,涓涓下滴,謂之天乳泉。又北別出一岫,上平而圓,謂之王母巖。此山絕遠而險,緣鳥道上,人迹不及,樵採者蟻附焉。其絕頂「有井,雲出其中,亭亭如蓋,則雨大降。」 明邑人于慎思有《記》雲:「翠山 在東南三十里,其高與𡽳山等而銳,其上峰頂巨石,高數十丈,修廣里許,其形正方,狀如印而有紐,謂之印峰,亦曰天柱。以一蛇徑上穿石竇,可坐數十人矣。旁三石壁立,中高兩墮,狀如筆床,謂之筆峰。其南方一岫,狀如築成,謂之子陵臺」 ,相傳嚴子陵所居。考之《漢書》,但言子陵隱齊,而不言其所在,豈其常遊地與?印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