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9 (1700-1725).djvu/92

此页尚未校对

瓠子故瀆 。瓠子者,河之支津也。《水經》曰:「瓠子河出東郡濮陽縣北,又東北過東阿縣東。」 蓋河之一支,并濟而流者也。漢時河決瓠子,武帝發卒塞之,作《瓠子之歌》。後漢明帝永平中,詔王景治渠。瓠子之水,絕而不通,惟溝瀆存焉。今其迹已湮。以故道求之,當在河濟二渠之間,與魚山近云。

平陰縣

會仙山 在縣東郭之外。山有石跡,謂之「仙人履迹」 ,故云。又東里許為文筆山,一峰秀出,狀如卓筆。

水山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上有寶峰院,泉出佛殿後,承以石盆,石間刺柏萬章。又西南五里為龍化山。相傳龍起山下,故名。

龍骨山 在縣東北十里。夏月水匯其下,常起雲霧,上有龍祠。按《縣志》,龍骨山在縣東北五里,為古龍脫骨處,上有祠,祠有于文定公《碑記》。亭山 在縣西南三十二里,接東阿界,其上有洞。

石門山 在亭山之左。山坳巨孔,東西相向,車馬通衢。《春秋》:齊、鄭會于石門。舊志謂即此地,誤也。按《縣志》,石門山在縣西南三十里,為東阿平陰之限,巔有巨竅,可通往來。《春秋:魯隱公三年》十有二月,齊鄭盟于石門,尋盧之盟也。注:「盧,齊地。」 山至薄暮時,返照絕佳,赤霞從孔中透射,如長虹之亙天。崇禎間,兗司理李恪立石,書《小雲門》三字,為邑八景之一。

懸洞山 在縣南三十五里。其上有天香院,最上懸崖一洞,故名。按《縣志》,懸洞山一名菩薩山,在縣西南四十里,上有天香寺,寺前何公海晏刻石,題曰「賽蓬萊。」

文山 在縣南二里,狀如玉几。其北為五姑山,上有五姑廟,肖五女像,不知所始。文山之南十里為秀屏山。

紫蓋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一名孔山。絕頂有講堂遺址。明弘治年間知縣王倫重修,為先師四配像。歲久復傾,圮邑諸生趙鼐復率眾修建。其下孔村,以山得名。按《縣志》,明天啟年間復圮,知縣茹時芳移築舊址,東向前大路傍,知縣王自謹立碑,大書「杏壇遺響」 四字,為邑八景之一。

峻玉山 ,在縣北二里。多白石英。

孝婦山 ,在縣東三十里。其下有四女塚,不知所始。

大檀山 ,在縣東南七里。多檀木。

龜山 在縣西十八里,即龍橋山也。其上有壽峰寺,唐時所創。龜山之左為臥牛山,其右為聖容山。

臺山 ,在縣西南三十七里。方平如臺,四山環之,蒼翠可挹。

大清河 ,濟水故瀆也。西南自東阿來,至艾山入境,受橋口、天井二泉。橋口泉出縣東南七里山,下流至南門,過錦川橋,西流入于大清。天井泉出縣東二十里山間石中,如趵突狀,北流入于大清。大清又北至孝堂山,西入長清境,鹽運所經,亦號鹽河。明萬曆十七年,坎河石壩成,汶水全入南流,鹽河涸塞。諸賈人請於御史,建五閘于中,以便蓄洩。久之,亦多圮廢,稍稍罷矣。按《齊乘》云:「大清河逕平陰廣里保,古長城防門,河道所由,齊侯塹防」 是也。地在胡家渡北。又云:「北逕巫山,齊侯登以望晉師者。」 山上有石室,《水經》謂之孝子堂,今曰郭巨廟,即孝堂山也。

柳溝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泉出高坡沙土中,受陶山諸泉水,東南二十里入衡魚河,至東平入汶。

陽穀縣

《穀山 》在城中央,縣在山陽,故曰「陽穀。」

土山 在城北二十里。二丘相望,一曰南土山,一曰北土山。邑境無山,二山之外皆平陸也。沙河 在縣東二十五里,從壽張入境。舊《志》謂即馬頰故渠也。雨後則會水北流,至東昌龍灣入運。

清水河 在縣南五十里。亦從壽張入境,即馬頰河支流也。至張秋南減水閘入運。

西湖陂 ,在縣西十五里,一曰「黑龍潭」 ,潦則瀦水,長可三十餘里,一巨浸也。

鵝鴨陂 ,在縣北二十五里。潦則畜水,涸則成田,周回二十餘里,其西北即沙鎮。

壽張縣

梁山 ,在縣南七十里。本名「良山」 ,梁孝王嘗獵于此,改為「梁山。」 周回二十餘里,上有虎頭崖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