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0 (1700-1725).djvu/9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二百十四卷目錄

 兗州府部彙考六

  兗州府城池考

  兗州府關梁考

職方典第二百十四卷

兗州府部彙考六

兗州府城池考    府州縣志合載

本府。滋陽縣附郭。

府城 ,即古之瑕丘也。磚砌,周一十四里有奇,高三丈七尺,基廣二丈四尺。城樓四:北曰鎮岱,南曰延薰,東曰宗魯,西曰「望京。」 以泗水為池,深一丈二尺,闊三丈。泗水自黑風口西流至城東,分為三支,中支穿城而入,南北二支抱城至西門,會同入濟寧。舊為州,制頗狹。明洪武十八年封建魯王府。正德間,僉事潘珍、知府曹大有重建城垛樓鋪,損壞軍七民七,修理。

王城 :在府治正中。明洪武十八年,分封魯王建。宮殿城垣,備極宏敞。殿前為重門,今俱廢。門前有坊,坊前有御街;街前為中橋,左右有東橋、西橋。王宮左為社稷壇、右為風雲雷雨山川壇。御街前,左鼓樓、右鐘樓,亦各有橋。今有舊址存焉。

滋陽縣城池 按《縣志》:「磚城一座,周圍一十四里二百步。高三丈,垛高七尺,基廣二丈四尺。月牆四座,各高三丈二尺,垛高七尺,共高四丈一尺。垛口五千八百九十三個,窩鋪五十座。城樓四座,南樓額曰『德政』」 ,後改「延薰」 ;東樓額曰「九仙」 ,後曰「宗魯」 ;西樓匾曰「泗水」 ,後曰「望京」 ;北樓匾曰「青石」 ,後曰「拱極。」 近更洗其舊,曰「南達吳會,北拱神京,東連海岱,西聯趙魏」 馬道闊一丈五尺,壕深一丈二尺,闊三丈。雩河自黑風口西流入城,分兩股於南北遶城一匝,會西郭平政橋匯而西流,中設三閘,而入濟州。

按:故城在城東三里,後遷今處。明洪武十八年封建魯府,因舊規狹隘,命武定侯郭英開拓今制。嘉靖四十一年,西門迤南數百步坍塌,長三丈五尺,估計修砌物料工食,申允動支府庫銀六十二兩九錢二分,知縣李之茂照舊例役夫助工補完。

舊例,城垛樓鋪坍塌損壞,軍三民七修理。任城衛派分東門樓迤北左所一鋪起,至北門樓迤西第二鋪止,計鋪舍一十六座。滋陽縣派分東門樓迤南起,至北門樓迤西三鋪止,計鋪舍三十四座。嘉靖四十二年,知縣李之茂具由申詳巡撫都御史張批「分守道查議明白,劄行本縣,今任城衛撥軍看守,如在三年」 以外倒塌者,滋陽縣照舊分地方修理。在三年內查係折損者,任城衛賠償,違者查究問罪。滋陽亦不時委官查看。崇禎十五年十二月,大兵破城,城之南門、北門、東門同日焚燬。知縣李瀠現在議修曲阜縣城 。按《縣志》,「城高二丈,厚半之,週圍十里,南北九百步,東西九百一十四步。外甃以甎池,深一」 丈,廣稱之。城門五:東曰「秉禮」 ,匾曰「尼防聳翠」 ;東南曰「崇信」 ,匾曰「東魯文邦。」 隆慶間移對

「先聖廟」 ,遂塞之。萬曆五年,管縣事同知孔弘復因

居民原輳集於此,不便出入,請於當道復開西南曰「仰聖」 ,匾曰《萬代瞻仰》;西曰「宗魯」 ,匾曰《洙泗環粹》;北曰「延恩」 ,匾曰《泰嶽精華》。

鄒縣城 按《縣志》:「城磚砌,週圍四里零八十步,外甃以甎,高一丈六尺五寸,垛高四尺五寸,基廣二丈二尺,上廣一丈六尺,計城垛一千五百二十八。」 城開四門:東曰瞻岳,南曰崇教,西曰襟濟,北曰延魯。城上四正樓、四角樓,窩鋪九座。北城三座,東西南各兩座 。按鄒城舊在嶧山之陽,至宋元嘉十三年徙今治。明正德初,增築高厚,沙土不堅,歲加修補,邑人病之。萬曆五年,知縣馮中州改砌以甎。天啟二年,鄆寇徐洪儒等襲據鄒城,總兵楊肇基、都閫楊國棟等帥官兵攻擊,城陴樓櫓多所損壞。崇禎二年,知縣黃應祥復重修。明末土寇抄掠,數被侵犯,垛陴傷裂,至

皇清順治五年,知縣于進忠改修大垛三百七十五。

康熙七年,地震,垛口多壞,知縣張文錦修之。寧陽縣城 ,按《縣志》:「城池始築自宋,上下以土。金大定二年,縣尉完顏阿令速增修。明成化十八年,工部主事喬縉復加葺理。」 正德六年,流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