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2 (1700-1725).djvu/8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運,自兗州陽穀縣入境,北流經博平、清平縣界,至臨清州入衛河,凡二百五十里,建閘三十一,歲久淤塞。明永樂九年,工部尚書宋禮疏鑿,以復古道。十四年,平江伯陳瑄又加修浚,沿河置淺鋪,築牽道,樹柳穿井,由是漕運稱便。正統十三年,河決滎陽,自開封北經曹、濮趨漕,決沙灣東堤入海。景泰四年,遣左僉都」 御史徐有貞往治,濬廣運渠,起張秋金隄,達於大瀦,踰范暨、濮上,設九堰洩水諸閘於東昌龍灣等處,以宣其流,而沙灣塞。有元楊文郁《開河碑》及有貞《修河碑》。

武水 在聊城縣西南四十五里。漢陽平縣地,隋改曰武水縣。唐改曰崇武。後周省入聊城。宋大觀三年,立鎮都巡檢司講武亭,後改武水巡檢司。

玉環井 在府治西南五十步許。井中甃石如玉。

二十三淺 《通志》未載。按《聊城縣志》:「會通河之東岸,北至博平之梭堤兒三十里,西岸北自堂邑之南梁家鄉,南至陽榖之官窯口三十五里,置淺鋪二十有三,北垻口淺,徐家口淺,柳行口淺,房家口淺,呂家口淺,龍灣兒淺,宋家口淺,破閘口淺,林家口淺,于家口淺,周家店淺,北垻口淺,稍張閘淺,柳行口淺,白廟兒淺,《雙堤兒淺》,裴家口淺,方家口淺,李家口淺,宋家口淺,耿家口淺,蔡家口淺,官窯口淺二十三鋪,老人二十三人,夫二百三十人,守口夫二百人。」

周家店閘 :在東南三十二里。元大德四年建。接「陽榖」 之七級下閘十二里。

李海務閘 在東南二十里。元元貞二年建,南至周家店閘十二里。

通濟橋閘 在城東門外會通河上,永樂九年建,南至李海務閘二十里。

永通閘 在正北二十里。萬曆十七年建,南至通濟閘二十里。

裴家口減水閘 ,「正統六年山東按察司僉事王亮建。」

米家口減水閘 ,景泰七年山東布政司參議陳雲鵬建。

官窯口減水閘 正統六年僉事王亮建。枊家口減水閘 ,「成化八年本府通判馬聰建。水大則開以洩水,非通舟之閘也。」

洩水閘 在通會河岸。水勢漲發時,泄漯河以殺其勢。

漯河 ,舊訛云湄河。考《圖經》,漯亦黃河,即今七里河是也。流博平,經南正店,流高唐。

《隆興寒泉 》在東關寺內,泉極甘洌。

《濟眾寒泉 》,在南關外。

《雙井泉 》,味清甘,在東關外。

堂邑縣

會通河 《通志》不載《堂邑山川》。按《堂邑縣志》,「會通河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即漕河也。南自張秋,經本境梁家鄉,北至臨清,抵直沽入海。」

馬頰河 。按《堂邑縣志》馬頰河,舊志云:「《禹貢》九河之一」 ,《爾雅》云:「上廣下狹,狀如馬頰,亦名舊黃河。自大名府頓丘北過朝城西五十里,又北經莘縣入堂邑,過津期、樂陵入海。故道尚存,在縣西十二里。」

博平縣

平山 在博平縣西二十五里,即洪鎮寺也。府城中亦有平山,今平山衛因此名。按:縣舊志在治西南。《山東通志》在府城中,今平山衛因此得名,信矣。則指寺為山者非。嘗讀《北魏書》,東郡博平有長白山,始見之,甚駭愕。及考其下有土鼓、逢陵二城,葢謬。指鄒平之長白,乃范文正公讀書處,史亦錯訛。

鵝子巋 在博平縣西北十五里。土埠巍然,以其形類鵝子,故名。上有「魯義姑廟。」

文泉 在博平縣學東南舊塞。正德八年,泉自湧而甘洌,乃古井也。

靈泉 在博平縣西三十里梭堤北,一名「𣹢管洞」 ,大石甃成,六管三竅,以泄潦水。永樂九年,疏會通河,遂塞,遺址尚存。

「北龍井 」 在博平縣,大旱不竭。

漯河 按《水經》「源自頓丘出東武陽,經博平者」 ,即此。今自治西北四十里入境,北過倫家橋,又北至清平境,東入高唐境去。《舊志》指為馬頰者,誤。

鳴犢河 按《縣志》,「古黃河也。自治西南入境,東過舊治南,又東至今治西鄧家橋,七里河自南來入焉。又東至治北,南受小湄河,東北經古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