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2 (1700-1725).djvu/83

此页尚未校对

城又東北入高唐境去漢元帝永光五年,河決靈鳴犢口,即此。

湄河源 按《縣志》,「出濮陽南黃河,過舊博州,抵博平,今已淤塞,每遇水澇,則泛溢為患。」 《舊志》謂漯河舊訛為湄河者,非是。今之小湄河,乃鑿之以泄其水者。

小湄河 按《縣志》:「景泰間,知縣龔讓鑿,自治南十五里,循城之東而北,入于鳴犢。嘉靖間,知縣王宗舜、李鷺相繼復濬。今被小民占種堙塞,當為復濬者也。」

會通河 按《縣志》,「元人所以運江淮之糧者也。明工部尚書宋禮、平江伯陳瑄相繼復濬,其河由治西莎堤入境,至梁家港北魏家灣南,舊有減水閘五座,年久廢壞。」 知縣華汝梅復修七河里 「按《縣志》」 ,「起自府城東南七里許,以受漕河減水閘之水,北至治西南入境,至治西北鄧家橋入鳴犢河。」 成化間,聊民苦漕河減水之泛漲為害也,奏請開鑿以泄之。河在博境者,知縣文林所鑿也。

龍湫 按縣志:在治西北四十里,界于清平、博平之間,中有靈物,深不可測,俗呼黑龍潭者是也。遇旱禱雨輒應。今靈物去而湫亦漸涸矣。甘泉 按縣志:在縣西南隅,古井也。水泉甘冽,於《茶經》可居上品,相傳曾飲萬馬不竭。

清泉 按《縣志》:「在南門內之東,亦古井也。其水清冽,可飲可釀,故名。」

義井 按《縣志》,「在縣衙後。辛未邑城被圍時,知縣堅晟之妻女環井而坐,慮變即投焉。」 邑人義之,以名其井。

茌平縣

丁家岡 ,在茌平縣西一十里,時居民聯處有甘泉釀酒味嘉,故俚云:「茌山丁塊酒。」

興隆岡 ,在茌平縣南十里。相傳下有鐵墓,不知所自。

漯河 按《縣志》「在城北四十里。」

熙河 按《縣志》,「在城北七十里三鄉車里長屯界內」 ,即古屯氏河。

業官屯河 按《縣志》:「在城北三鄉,一自博平渰家坡來,一名欒家河溝,自業官屯北,東北流入長清、禹城等界。」 今下流壅塞,屯民渰沒,多係於此。

馮家河 按《縣志》:「自楊遶橋遶城西南東三面東流至二十里鋪河。新河,一自城西王洪莊起,遶城西,東北流入禹城縣界;一自城西南十五里,東流至屯氏河,又東北至二十里鋪河。大溪坡在城東南三十五里,周環二十餘里。」

龍潭 按《縣志》:「在城南十五里,方圓百畝。」 舊傳每將雨,潭中白氣衝天,大雨旋注中畝餘,隆寒不冰。一日,忽潭中有聲如雷,魚鱉盡傷,居民取者無數。一在城北六十里。

騰蛟井 按《縣志》,「在儒學前,萬曆十年鑿。」 酒泉井 按《縣志》,「井二:一在茌山驛後,一在丁家塊,其泉芳潔,取以釀酒,香美異常。」

羅公井 按《縣志》,「羅公井在儒學東,三井相連,取三元之義。」

清平縣

漯川 ,在清平縣西十里,冬夏枯溢不常。龍湫 ,在清平縣西三十里,潭闊畝餘,深不可測,祈雨輒應。

龍泉井 按《清平縣志》在學宮後。

甜水井 按《清平縣志》:「在東關外,水甘美異常,今為沙堙塞。」

漕河 按《縣志》:「漕河在城西南三十里,從博平流入縣界,下接臨清州界。」

莘縣

弇山 在莘縣北四十里馬橋鎮西,上有弇山廟。後魏孝昌二年,忽泉湧出,底有碎石,號曰弇山泉。宋趙㠓治莘,禱旱得雨,請立廟,賜額「顯仁。」 馬頰河 按《莘縣志》:在縣治西五十里,來自西南,經流東北兩岸,至本縣井家莊。

冰井 按《莘縣志》,「在縣治西五里。」

甘泉 按《莘縣志》:「在縣東二里,邑父老相傳,昔有領命取東海水引藥以療疾者,限期甚急,道經本縣,夜宿城東邸店,有神告以此處有甘泉,其源通海,可取之以復命。明旦尋至井嘗其水,味甘美,取之以歸,後疾果愈。」

古屯氏河 按《冠縣志》,「古屯氏河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今塞為陸冠,有屯氏,實當河濟之衝,自河南徙,而屯氏乃涸。

臨清州

「大阜 」 在臨清州鎮定門外二里許,盤踞廣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