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2 (1700-1725).djvu/84

此页尚未校对

餘畝巋然為城北主山

鼇頭磯 在臨清州會通河分津之中,環砌以石,如鼇頭突出。四閘,建左右如足,廣濟橋尾其後為四方商賈聚舟之處,今俗名「觀音嘴。」 古堤 在臨清州威武門外,盤曲低昂,狀若蛟螭。其脈南來,為會通河所斷。逾河以北,城之東南復枕其半,俗因呼為「東堤。」 轉而東北,直抵夏津,其委瀕海,蓋古之河隄也。

琉璃井 在臨清州城外西南隅,甃似琉璃。景泰間,平江伯陳豫築城,掘得之,名「清泉。」

「普惠泉 」 在臨清州板閘南河岸上。工部主事傅謐所鑿,有亭覆焉。

「漱玉泉 」 在臨清州城內西南隅義塾前。「廣濟泉 」 ,在衛河東岸元帝祠前。

通濟泉 在會通河北岸通濟橋。

威武泉 在威武門外

鎮定泉 在鎮定門外,皆兵備副使陳璧新鑿。「晦顯泉 」 在永清門月城外,舊建八角亭于上,值用兵,車騎難馳,遂撤亭實之。

沙河 按《臨清州志》:「在舊城東門外,相傳為古趙門,無水則積沙,夏秋間水盛則成河,東流至海,或云入高唐馬頰河。」

丘縣

平丘山 ,在丘縣治東十字街南北縣名因之。按《爾雅》云:「非人為之曰丘。」 《廣雅》云:「小陵曰丘。」 平丘得名以此。

盛水灣 :按《縣志》:在縣治東南北約可長五里。今久涸,猶存其跡。

化龍泉 :按《縣志》在

文廟前因以名

甘泉 按「《縣志》九處:兩在蔣氏南園,一在劉氏東園,一在八蜡廟四:一在預備倉門西,一在東門外廟前,一在東門外,久涸,知縣汪鑾鑿治,教諭朱侃為《鑿井歌》。一在南門外,一在西門外,館陶縣」

陶山 ,在館陶縣西南五十里,微有土阜。《禹貢》:「導沇水東流為濟,入于河,溢為滎,東至于陶丘北。」 即此。

衛河 在館陶縣西二里。源出河南衛輝府蘇門山,東北流入境,合漳河,北流至臨清州,與汶水合,為會通河。合流北過夏津、恩縣、武城,注直沽入海。漢名屯氏河。隋大業中,疏為永濟渠,亦曰御河。《漢書》:「河決館陶,分為屯氏河。」 即此。漳河 在館陶縣西南五十里,源有二:一出西潞州長子縣,曰濁漳;一出山西平定州樂平縣曰「清漳」 ,俱東經河南臨漳縣,合而復分,一北流入滹沱河,一東流至館陶縣入衛河,與會通河合。

育英泉 在館陶縣學西南隅。元大德初,縣令張仲謙所鑿,至今觱沸清冽,城中士民資其汲者大半。

黃河 按《館陶縣志》,「漢武帝元光中,河決館陶,成帝時復決館陶」 ,即此。今河絕,故道存焉,在縣西南西河寨西。

屯氏河 按《館陶縣志水經》大河故瀆北出為屯氏河,逕縣東別河又東北逕武城故城南。別瀆又東北逕清河故城,西北逕靈縣北,又東北逕鄃縣,與鳴犢河合。漢永光五年,河決清河靈鳴犢口,而屯氏河絕。

篤馬河 ,按《館陶縣志》,在縣東南十五里。王莽河 :按《館陶縣志》,「王莽河在縣西南六十里遷隄邨之南,自元城縣黃金隄、包兒頭,迤邐北至盤隄,盤隄至孫店以及爐里,爐里至徐家口入衛河。」 考:「王莽曾祖賀為大名名宦,卜居元城,賀以下塚墓,俱在元城,此河想為莽濬,故以莽名。」 又先是河決魏郡,汎清河以東數郡,莽恐河決為塚墓害。及決東去,元城不憂水,遂不堤塞河,為莽濬無疑。

高唐州

高堂山 在高唐州東北,玉岡之高處即是。馬頰河 ,在州西二十里。《爾雅》云:「上廣下狹,狀如馬頰。」 《禹貢》九河之一,亦名舊黃河。自大名府頓丘北過朝城,又北經莘縣、堂邑、觀城、清平諸縣界入州境,又東北過津期,東達于樂陵入海。今其故道尚存。按《元和志》,在德州安德、平原之境。《寰宇記》云:在棣州商河北。《通志略》載:「馬頰水北過臨邑、盧城、蒲臺、鄒平、樂安諸縣界入海。」 蓋九河支流散漫,所歷非一處云。

漯河 在州西二里,即黃河支流。《禹貢》:「浮于濟、漯,達于河。」 按《水經》云:「源自頓丘,出東武陽縣,經博平至州境,又東北流入海。」 其流今涸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