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2 (1700-1725).djvu/88

此页尚未校对

即發源處。朝城舊治在韓張店。故名。「武陽故道」 逶迤可辨。

河渠附

總理河道軍門

管理河道工部分司:以上衙門,不在「府境。」 管理河道按察司分署臨清奉敕行事、「帶管河道。所屬本府管河通判一員;臨清州管河判官一員;聊城等縣管河主簿共七員;博平縣管河典史一員;周家店等閘官共七員」

河渠始末

元初,糧運自浙西入江淮,愬黃河至中灤,陸運至淇門,由御河舟達于燕。世祖至元二十年,以江淮水運不通,命兵部尚書奧魯赤等自任城穿渠,導洸、汶、泗水,北流至須城、安山,入清濟故瀆,經東阿至利津河入海。後海口沙壅,又從東阿陸轉二百里,抵臨清,下御漳,以道經茌平,夏秋霖潦,轉輸艱阻。二十六年,用壽張尹韓仲暉、太醫令史邊源言,復自安山西南開渠,由壽張西北過東昌,又西北至臨清,凡二百五十里,引汶絕濟,直屬御漳,建閘節水,名「會通河。」 國朝洪武二十四年,河決原武黑陽山,由舊曹州鄆城西河口漫安山湖,而會通河塞。永樂九年,以陸運勞費不貲,用濟寧州同知潘叔正言,遣工部「尚書宋禮等,發山東丁夫十六萬餘人,疏濬元會通河故道,自濟寧至臨清三百八十五里,又築壩戴村,遏汶水分流南旺,北達臨清,會通河始復。」 正統十三年,河決滎陽,自開封北經曹、濮,趨曹,決沙灣東隄入海。景泰四年,左僉都御史徐有貞奉命往治,濬廣運渠,起張秋金隄,達于大瀦,踰范暨濮上設九堰,建洩水諸閘于東昌龍灣等處,以宣其流,而沙灣塞。至弘治六年,都御史劉大夏築堤黃陵岡,由是河南徙,始不病漕。衛河,即御河也。始隋煬帝導衛輝百門泉,東北引淇、滏、漳、洹之水,御以巡幸,賜名「御河。」 衛流湍悍,益以汶。七八月間,洪濤峻瀉,水勢衝激,數敗舟。弘治庚戌,侍郎白昂出治河,建臨清東閘。正德間,都御史劉愷建南版,新開二閘以後,歲遣都水司主事一員治河。嘉靖七年,主事鄭允璋奏革閘務,併隸磚廠營繕司,河道改屬張秋都水司。壬子,大水衛河決,工部員外郎周思兼督眾築塞。隆慶三年,總理河道都御史翁大立檄州縣各裁閘壩夫役,無事之食者改編銀差,貯府備用。津老罷弗設。萬曆十九年,漕流艱澀,工科都給事中常居敬行河,疏請府北二十五里增建永通閘一。自會通河開,迄今二百餘年,決塞不常。前後治河諸臣,經營無遺力。境內諸役,以間徵調。徐、兗挑築,歲食不足,百姓私益其直。瀕河諸州邑困甚。河道經由,凡一州、七縣,聊城縣

河之東岸,南自本縣之皮家寨,北至博平之梭堤,六十里。西岸北自堂邑之梁家鄉,南至陽穀之官窯口,六十五里。置淺鋪二十有三。

北壩口淺,徐家口淺,柳行口淺,房家口淺,呂家灣淺,龍灣淺,宋家口淺,破閘口淺,林家口淺,于家口淺,周家店淺,北壩口淺,稍張閘淺,柳行口淺,白廟兒淺,雙隄淺,裴家口淺,方家口淺,李家口淺,米家口淺,耿家口淺,蔡家口淺,官窯口淺,二十三鋪淺夫七十人。

置閘四:周家店閘 南接陽穀之七級下閘十二里,閘官一員,夫三十人。

李海務閘 南至周家店閘十二里,夫三十人。通濟橋閘 ,南至李海務閘二十里,閘官一員,夫四十人。

永通閘 ,南至通濟橋閘二十五里。閘官一員,夫三十人。

官窯等處減水閘五

博平縣

河之東岸,北自清平界,南至博平之梭堤三十七里。西岸,北自清平之丁家口,南至魏家灣四十里,置淺鋪六。

朱家灣淺,減水閘淺,老隄頭淺,袁家灣淺,朱家屯淺,梭隄淺。

老隄頭北減水閘一

堂邑縣

河之西岸,北自清平之魏家灣,南至聊城之呂家灣,三十五里,置淺鋪七。

涵谷洞淺,新口淺,土橋淺,中閘口淺,馬家灣淺,北梁家鄉淺,南梁家鄉淺。

置閘二:梁家鄉閘 ,南接聊城之通濟閘三十里,閘官一員,夫三十人。

土橋閘 成化十二年建。南至梁家鄉閘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