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4 (1700-1725).djvu/35

此页尚未校对

勾踐之徙瑯琊,非暫徙也。觀其欲取父元常之喪遷葬瑯琊,可知其徙之之意,欲於此傳世無窮耳。豈以彈丸之地,不容數十室,足以稱國,而延其子孫至二百餘年之久乎?

瑯琊國 ,今縣城南是也。瑯琊、東武同地併稱。封琅邪土者為瑯琊國,封東武侯者為東武國。東武國 ,即漢東武縣,今縣南城。以封建王侯,謂之國;以統屬縣邑,謂之郡。東武先為縣,次為郡,兼之矣。

膠西國 ,齊悼惠王子卬,孝文十六年,以平昌侯進封膠西國,都高密。孝景三年,坐同吳楚反,伏誅,國除。膠西國凡十年,地入於漢,為膠西郡,屬瑯琊郡。

東武郡 ,元魏改東武為郡治。蘇文忠守密州時,常稱為東武郡。大德年間《東嶽廟碑》云:「臨海郡治膠西,足為東武劇邑。蓋控東南海道,風颿信宿,可至吳、楚。」 據此足見東武實為郡治膠西,其屬縣云。

平昌郡 即漢平昌縣,屬瑯琊郡,光武改屬北海郡。魏文帝黃初三年,分城陽置平昌郡,尋復省。昔惠帝十年,復置平昌郡,在今縣東北六十里紫溝東南。

東武縣 今本縣南城是。

膠西縣 ,漢文帝分齊立膠西縣,宣帝更為高密郡。光武建武十年,入北海郡。晉惠帝分膠西立城陽郡。唐武德三年,省入高密。宋開寶間,復膠西,仍為密州。

析泉縣 在馬耳分流山西,析泉水出。

邞縣 ,《地名志》:「膠水出邞縣。音扶。」

橫縣 盧山南,盧水所出。

昌縣 今縣北昌城

平昌縣 柴溝社東南,即漢《平昌郡》。

昆山縣 ,在邑西南六十里,昆山西七里豐泉縣 。隋縣名。開皇間以瑯琊城改豐泉縣,隸密州。大業三年以豐泉縣為瑯琊縣,屬高密郡,在瑯琊山下。

淇縣, 元魏縣名,魏莊帝改立。淇縣,今未詳其地。《隨書》淇縣有常山祠、雲母山。淇,《水經》作「扶淇。」

梁鄉縣 ,元魏縣名。魏莊帝分膠西立梁鄉縣。《隋書》梁鄉有瑯琊臺,《始皇碑》。梁鄉,在縣城南一百二十里。

古城 在今縣治城東南門外里許高岡之上,址週約五六里。東北、東南、西南三面城角猶隆,然圮而不廢。獨西北角一面盡為雨水衝成溝壑,無復遺址,土人從來稱為古城,莫知何城也。婁鄉城 ,按《水經注》:涓水出馬耳山之陰,北流逕婁鄉城東,入於濰。《春秋?昭公五年經》書:「夏,莒牟彝以牟、婁、防、茲來奔」 者也。是婁鄉城在諸城西南方矣。

瑯琊城 在瑯琊臺下。相傳越王勾踐所徙都也。廣七十步,袤一百七十步,狹隘已極。南北二面城址猶存,東西二面皆成巨壑。有東南二門,址亦存。隋開皇間改為豐泉縣。

東武城 即今縣南城。隋開皇十八年,以東武縣為諸城,縣有東、西、南、北四城門,北門改為「雙門」 ,以通北城。

城陽城 漢城陽國,浯水入焉。韓信北追齊王廣至城陽城,即此。內有「鬥雞臺。」

古諸邑城 在今縣西南三十里石屋山東北三里。《春秋》莊公二十九年,「城諸。」 及《文公十一年》,「季孫行父帥師城諸」 ,即此。

芝盤城 :在縣治北六十里城陽鄉崇文社內。曾於此置芝盤巡檢司,後革。

曹郚城 ,漢獻帝十一年,曹操東征海賊管承,至淳于,遣樂進、李典擊破之,承走入海島,割東海之襄賁、郯城益瑯琊。十二年,操自淳于還。興平二年,操復東征,略定瑯琊諸城在縣東南諸眾也。謂瑯琊所屬之眾城,故略定之,非指諸城縣也。

長城 在縣治南五十里。《齊記》:「宣王乘山嶺築長城,西起齊州,東至海,以備楚。」 《括地志》:「長城西北起鄆州平陰縣,沿河歷泰山北岡,由穆陵關至密州瑯琊臺入海。」 《史記》:「齊有長城,足以為塞。」 瑯琊臺 ,即瑯琊山,以山形似臺,故名。所謂勾踐徙都瑯琊,起觀臺週七里,以望東海者此也。𩰚雞臺 ,在城陽城內東北角,高三丈,圍六百步。《春秋昭公二十五年》:「季氏與郈氏𩰚雞。」 季氏介雞,介甲也,郈氏金距。《史記》:蘇秦說齊王曰:「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𩰚雞走狗。」 則春秋、戰國君臣上下多為此戲矧。此臺築於封國之內,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