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4 (1700-1725).djvu/71

此页尚未校对

之罘山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連文登縣界,三面距海。《史記》:「秦始皇二十八年,登之罘立石。二十九年,登之罘刻石紀功。三十七年,登之罘射殺一巨魚。」 《封禪書》:「八神五曰陽主,祠之罘山,有陽主廟。」 漢武帝太始三年,幸瑯琊,觀日成山,登之罘稱萬歲。《司馬相如傳》:《子虛賦》:「觀乎成山,射乎之罘。」 其東南海中有壘石。相傳武帝造橋,兩石銘猶存。《齊乘》云:「山高九里,周五十里,長三十餘里。」

側立山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山之主峰,西向側立,特出群山之外,故名。

青龍山 在縣南二里。其東青洋旋繞,故名。獅子山 ,在縣南四十里。狀如獅子。

馬山 在縣南二十里

高。㠠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山南有高。㠠寺碁山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俗傳有仙奕于此,山南有洪福寺。

塗山 ,在縣東南七里。有龍王廟。

次興岡 在縣西北十里。

西牟岡 在縣東南十里。

白石阜 在縣西北五十里。

黑石嶺 在縣西南十五里。

《遷喬谷 》在之罘迤西。

海洋島 :在縣北海中。

韓家島 ,在縣東北五里。

潘家島 在縣東北五里。

胡家島 在縣北五里

宮家島 ,在縣東北一十里。

海洋山後海口 在縣東北三十里。

八角海口 在縣西北四十里。《宋史高麗傳》:「淳化四年,遣陳靖等使高麗,自東牟趨八角海口。」 城後海口 ,在縣北十五里,登寧場煮鹽于此。之罘海口 ,在縣北四十里。

盧洋海口 :在縣北五十里。

清洋河 在縣東十步許。發源于棲霞翠屏山,東由義井南繞水都,復轉而北入海。

大姑河 在縣東二里。發源于萊陽三蠃山之東麓,北流入海。

義井河 在縣西南三十里。即清洋上流。名「義井」 者,以經流義井村也。

櫻桃澗 在磁山洞之東,其中多產櫻桃。「楚堂灣 」 在縣東南十五里。

聖水泉 :在縣有二:一在側立山東,一在峇。㠠山頂歲旱,禱雨輒應。

奇泉 在縣西三里。石孔湧出,冬溫夏涼。官渠 在縣西南,自馬神廟北抵清洋河一十五里,流入于海。成化中開,弘治中建。保城橋上《棲霞縣》。

翠屏山 在縣南半里。其山蒼翠壁如屏,故名。岠嵎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宋史》:慶曆六年,登州地震,岠嵎山摧。《金史·僕散安貞傳》:「楊安兒與汲政等乘舟入海,欲走岠嵎山。」 即此山也。亦名金山。《齊乘》云:「以產金得名」 ,即《地記》萊陽縣之黃銀坑也。隋開皇十八年,牟州刺史牟公義于此坑冶鑄得黃金,獻之山寺有隋碑,淘「金者所祖。然隋唐以來,皆守土官采以充貢,為數不多,未見其害。」 今則編戶置官,歲定金額,有增無減,三時沙汰,淘得分毫,名曰「淘金」 ,實則買金鑄納,戶漸逃亡,官復侵剝。大約金戶一家之賦,當他戶三倍之多,而戶不勝其苦矣。又指以金苗鑿地,人家居宅墳壟,皆所不免,而民不勝擾矣。其害視鹺竈有加。土俗訛傳,隋開皇中,岠嵎山出黃金九屋,俗儒便紀之于石,為可笑也。

艾山 ,在縣西三十里。山前有溫泉可浴。山產艾,野老云:「每午日平明,山上之艾即皆無心,相傳為神仙采去云。」

北曲山 在縣西十里,產鐵。按《通志》:山多水泉。百澗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山多水泉,田產鐵。蠶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形如蠶簇,連黃縣界。大方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其上方而平。小方山 在大方山迤西。

南班山 在縣西十五里,班文錯雜可觀。北班山 在南班山之北。

靈山 在縣東七里許。峰巒峻拔,土人立廟禱雨有應。

唐山 在縣東南十里許。俗傳唐太宗征遼登此。按:太宗征遼,道出平州,未嘗至登。《通志》不核而仍其誤,今正之。

院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其山盤據數十里,北有壽昌院,東有天宮院,西有子推院,皆在山麓,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