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4 (1700-1725).djvu/74

此页尚未校对

黃壘河 在州東南一百里。發源姑餘山,東南流入海。

九龍池 在州東南三十五里蒼山之陰,本一石坡,自上而下成池者九,或如盆缶,或如甕盎。上建神祠,歲旱禱于此。

「溫泉 」 在㟙山前,又雀山亦有溫泉。《文登縣》

文山 在縣東二里。《寰宇記》:「秦始皇東遊,召集文士登此山,論功頌德。後人遷文昌祠于此。」 今為道會司。

鵂鶹山 ,在縣東二里。常有《鵂鶹》棲其上。盧山 ,在縣東南十餘里。

成山 在縣東一百五十里。古不夜城側。《史記》:「秦始皇過黃腄,窮成山。」 《封禪書》:「八神七曰日主,祠成山。」 成山斗入海,最居齊東北隅,以迎日出云。《漢志》作「盛山。」 漢武帝太始三年,禮日于成山。《齊乘》云。今按:召日,與成山相近,固始皇會海神,故後世遂呼成山曰神山。山斗入海,旁多礁島,海艘經此失風,多覆海道,極險處也。相傳山巔舊有李斯篆「獄訟所公」 四字,今亡。

召石山 在成山東。《齊乘》引《三齊略》云:始皇造石橋渡海,觀日出處。有神人召石上下,驅十石山,岌岌相隨而行。石去不駛,神人鞭之見血。今石山石色皆赤。又驗成山東入海道,水中有豎石,往往相觀,似橋柱之狀。又有柱石二,乍出乍沒。伏琛云:「始皇渡海,立此石標之以為記。」 山下有海神廟、望海臺、始皇廟。

斥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取海濱廣斥之義。《爾雅》云:「東北之美者,有斥山之文皮焉。」 即此。駕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

牢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

馬鞍山 在縣南七十里。中多石洞,可避兵。萬石山 在縣南十里,下有石屋,可容數人。五壘山 在縣南五十里。南北成行,入海宛如營壘。

石門山 在五壘山南,兩石聳立如門。

鐵槎山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齊乘》作「鐵查山。」 山有九頂,南瞰大海。

長學山 在縣西三十里。鄭司農隱此開館,教授生徒,故名。今有書院遺址。

紫金山 在縣西五十里。有紫峰靈源,故名。鐵官山 ,在縣西一百四十里。漢嘗于此置官鑄冶,遺跡尚存。

昌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齊乘》云:「有巨神龍祠,昌水出此山,因氏焉。」

白鹿山 ,在縣北四十里。唐神龍三年,刺史畢元愷于此獲白鹿進之,故名。

愨頭山 ,在縣北五十里,形如愨頭。

牛仙山 在縣北六十里。世傳有牛真人結庵于此。

半山 在縣東北二里

著棋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

燒車嶺 在縣北三十里。《縣志》:「秦始皇東遊,生公子于此,以火自焚其車。」 今考諸史書,事不經見。

東華洞 ,在縣西五十里,東華宮紫金山之陽,有石刻仙人存焉。

紫府洞 ,在縣西五十里。初,丹陽馬真人來自西秦,創《契遇》庵以居。嘗指紫金峰曰:「紫府洞天,誠神聖修真之所也。靈跡復啟,其在百年乎?」 元大德甲辰,李道元始復修整,仍為五祖之真像。稽其歲,適與前言合。

水簾洞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槎山之陽。洞中有石毬數十枚,潮至則磨盪,有聲如鼓,潮退則息。

千佛洞 ,「有縣南一百二十里,洞中有石佛千餘。」

雲光洞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鐵槎山東。世傳玉陽真人修煉處。

文星石 在縣西河上,遇水衝石見,其年有登科者。

姑嫂石 在靖海衛。相傳有姑嫂投海化石,春夏,海市多出其上。

劉公島 在縣北九十里海中。島中多林木,四五月間,舟人入採之。舊有辛、汪二里居民,明初,魏國公徐輝祖徙之近郭。萬曆末年,知府陶朗先復招人開墾納稅。

海牛島 在縣北海中。《齊乘》云:「文登東北海邊有雞鳴島。」 北海中有海牛島,與海驢島相近。海牛、海驢並見物產。

海驢島 見上。又有鏌鋣五里、元真、雞鳴、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