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4 (1700-1725).djvu/7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來狀》其坦處,有古廟今存。

造書山 在神山之東。上有石洞,門不可啟,相傳有異人造書于此。考之《府志》云:「洞口微露,扣之轟轟有聲。俗傳昔有樵子過此,適值洞門大開,見二人席地對奕,亦不驚訝。再至不復前景矣。」 西峰有龍王廟。

東山 在縣東八里許。舊無正名,亦未入志。按此山其來極遠,不述。自寧海州五臺平洋突起,峰嶺層疊,氣勢雄峻。西行北踞海上,折轉逆大姑河水而南迤帶幹枝獻秀,村落聯布,稱沃土。縣東面特資障衛。今以「東山」 名乏。

榛山 在縣東十里。山產榛,故名。前有庵,庵後大松三株,老幹濃蔭,蓋數百年吻。

海洋山 在縣東北二十八里。北枕海濱,東抵大洋。

沙山 在縣北十餘里瀕海田。三十餘年來,風吹海沙成堆,今則高數十丈,東西展立如屏。清洋、大姑二河,會流于此入海。邑三面皆山,獨北無之。高一丈二尺,闊一丈,知縣段堅所築。千戶王鈺植柳數千株于堤外,于是城垣田舍,賴以鞏固,人號「王公堤。」

楊柳岸 在清洋河東。明成化間,知縣郭玉所築,插柳于上,防水奔潰。今廢。

水都泊 、虎窠泊 ,俱有短堤一道,高一丈二尺,闊一丈四尺,明成化二年築。

《棲霞縣志》

釜甑山 在縣南十三里。圓頂孤高,望之如覆釜甑。

石山 ,在縣南四十里。山石大而圓,多,三四成纍,纍者或下一石圓小,上稍大,最上尢大,若出人為。或者山水沖洗,積漸使然。

豹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曾產豹。

白石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

兌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上缺,象兌。

虎山 :在縣北三十里。曾產虎。

峨山 在縣北四十里,峨峨然東西數里。岡山 在縣西五十里,有大王祠,世傳唐征遼亡將封此。

彭家嶺 ,在縣東南五十里。上有通路二十餘里,其石若一塊然。

水車嶺 在彭家嶺迤北。

清香岡 在縣東七十里。巉岩翠聳,延接鉅齒山,產清香。

烏沙崖 在縣北二十里。峭壁臨河,土石多。烏。林家嶮 ,在縣東八十里,峻極眇路,登者危之。其他有胡家嶮、滾龍嶮、狼域嶮,皆山形之阻絕者也。

藏煙洞 在縣西北五里。明弘治間,居民就邃谷鑿石壁「為洞,高廣各丈餘步,其中隱隱有聲。」 翠屏洞 在縣翠屏山之陰。明正德間,居民穿石壁為之,深丈餘,居神像。

西大河 發源艾山,南行抵萊陽五龍河入海。

《招遠縣志》

馬耳山 在下祥光觀西。峰巒秀拔,有竹批雙耳之形,故名。里人謂之「馬鞍山。」 山之麓有洞門,洞可容百許人,世傳有婦人產龍于此。

狗兒山 ,在縣北四十里,與馬耳山相連。上有巨石,蹲踞如犬狀。

官兒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

季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不與群山相連,孤峰秀拔。每登其上,四望廓然。

雙山 在縣東十里。兩峰排列,如伯仲鴈行。世傳邑有兄弟同登,故名。

轉山 在縣東十里

黑山 在縣東四十里。山多松嵐,為一邑利藪。仙姑山 ,在縣東南十五里。山有仙姑殿、仙人蹟。

腰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肅然拱峙。

銀山 ,在縣南五十里。山頂有澄潭,深不可測,其水與海潮應節,意者谷王所吐納,與

架旗山 在縣西南七里。相傳唐太宗征高麗,屯兵架旗處。余按《唐書》,太宗東征,取道營、平之間,未嘗由東萊泛海也。貞觀十八年十月,以張亮為平壤大總管,帥兵四萬、艦五百,自東萊泛海征高麗,則屯兵架旗,或即此與?然亦無攷。又架旗陰為八景之一。詳見《疆域》。

塔子山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上有張公廟。公諱德立,土人禱雨多應。

確山 在縣西五十里。石峰峭拔,壁立千尋。上有確山娘娘廟,祈子者多應。今復建碧霞行宮,改名「金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