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5 (1700-1725).djvu/35

此页尚未校对

海唐北海令竇琰嘗引此水溉田。

寒浞河 ,在縣東北三十里。源出車。莊,流經寒亭八十里入海。夏時有寒浞國,因名。

東丹河 一名「東于河」 ,源發縣東南塔山,下流經壽光縣界,復達本縣境,東北流入海。

西丹河 一名「西于河」 ,源發縣西南几山下,經昌樂西,下流合東丹河,東北入海。

小于河 在縣西十里鋪。發源於本境望流社柴家埠,北流入於白浪河。

甯家溝河 在縣南三十里。源出柳溝南二里許,東北流三十里,會東丹河入海。

渭水溪 在縣東五十里。源出車留莊,俗傳太公避紂釣於此,遂以「渭」 名。東流三十里入濰水。鹹水泉 在縣東三十里,平地流出,旱求多應。膏潤泉 在縣東二十五里馬宿社。泉源清冷,遇旱不竭。旁有龍祠。金明昌間,州人用大石八角甃之,名八角池。

白浪河堤 在縣東門外。故為沙堤,年久沖壞。明萬曆十五年,知縣張問達為三合土堤,長里許。

昌邑縣

青山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俗名青石埠。盤桓數里,上有東鎮東安王廟,殿宇巍峨,每四月八日、九月九日,土人享賽,貿易四方,商賈雲集。陸山 在縣南四十里。漢封霍光為博陵侯,食邑於此,故山以「陸」 名。唐天保六載賜名「霍侯山。」 峽山 在縣南九十里。狀如伏虎,俯臨濰水,上有雲眼,雲出即雨。又有仙洞數處,為一邑之勝。東山 在縣城東,俗呼為東京埠。長數里,石蹬崚嶒,峰巒奇秀。上有古樹,榦屈枝團,形如皂蓋。又有池名「龍湫」 ,祈雨有應。

岝山 ,在縣南八十里。濰水經流其下,界於峽、陸二山之間。

石臼山 在縣陸山之左,兩山相映,山嶺石臼,九世傳麻姑搗藥於此,故名。

鳳凰埠 :在縣城南三里。聯接土龍堤,形如棲鳳,故名。

長流埠 在縣南十五里,延袤數百里,南接青州一帶諸山。

密埠 在縣東三十里。埠高多石,土人取以燒灰,遠近資之。

塔兒埠 在縣南九十里。巉巖聳秀,其形如塔,上有「碧霞元君行祠。」

西岩 在縣西二里,俗呼為新廓埠,黃忠宣故里也。埠上有碧霞元君祠、三官觀音、張仙諸廟。《志》謂右距虎埠,以地居右,故名。

張固河 在縣南二十里。下入浮糠河,合流入海。

浮糠河 在縣西南二十里。上接張固河,下經浮糠村,通飽沙等河,北流入海。

七溝河 在縣東南五十里。發源西嶺,經天井、北孟二埠之間,下有碎石,激流有聲,東流十里入地伏流。

低河 在縣西北二十里。北流入於海,因勢低下,眾潦灌之故。

媒河 ,在縣東四十里。東通膠水,西通濰水。俗傳膠翁、濰母,此河交連二水,故名。

濰水 在縣東三里東山下。《水經》云:「出琊琊、箕縣濰山,經諸城、安丘、高密、濰縣、昌邑縣,環繞三面,東北入海。」 《漢書》濰或作淮,世亦名淮河。韓信伐齊,夾濰水而陣,囊沙斬龍且,即此。

白龍泉 在縣東南。源出青石埠西北隅,下流一里入濰水。

吳兒溝 在縣東南二十里。下通膠河,北流入海。

洩水溝 在縣東北二里。經雨水溢,壞民田禾。明洪武十七年,王士儀開渠十五里,北流入海。芙蓉池 ,在縣西北二十里。舊有臺,今已毀。《郡志》云:「都昌地舊名芙蓉池,七十二城之一也。」 池之名,疑取此義。

聖水池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俗呼為「拔泉」 ,順夫人祠在焉。池在祠前,冬夏不涸,每大旱,土人祈雨有應。

土龍埠 在縣城南二里。東接東山,西連鳳凰埠,一名「護城堤。」

濰水堤 在縣城東五里。宋時築。隆慶三年,紅崖北水決,大為邑害,知縣李天倫增築。

小珠山 ,在膠州城南九十里。《彝堅志》曰:「山中有一水,清泚可鑑。」

大珠山 在城南一百二十里,濱海名山也,又名「玉泉山。」 壁立萬仞,俯壓群山,中有梵宮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