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5 (1700-1725).djvu/4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塔堤橋 在縣西南二十里,跨張固河,居民自造小橋。

金臺橋 在縣南四十里,跨濰水,居民自造草橋。

陸莊橋 在縣東北三十里。居民自造小橋。

皇清順治十八年,知縣黨丕祿創建「石橋。」

于莊橋 在縣東三里東山下,跨濰水,居民自造草橋。

新河橋 在縣東北五十里。河接渤海,每遇東北風,河水潮渰,草橋屢造屢壞。明嘉靖間,海道副使修石橋,後為海水衝渰。今仍民間打造。《膠州》

雲溪橋 在州南門外,跨雲溪上,舊名唐灣橋。明天順中,甃以石為「三虹」 ,易今名。嘉隆中重修,改為「五虹。」 天啟二年,僧宗收復募修,名曰「東新橋。」

皇清順治九年重修,改為「七虹」,名曰「海寧橋。」

乾石橋 在州東門外

石橋 在州西門外,與雲溪橋相望。

皇清順治十五年重建。

沽河橋 在州東北三十里。

新河橋 在州東三十里。

洋河橋 在州南三十里。

進士橋 在州南門迤東。

高密縣

通濟橋 在縣東門外,跨小康河。

鋪東橋 在縣東半里

龍灣橋 在縣東八里

大呂橋 在縣東十里

王黨橋 在縣東十五里。

張魯橋 在縣東二十五里。

永安橋 在縣南門外

陽溝橋 在縣南十里

柳溝橋 在縣西十五里,青奇要路。知縣唐允中分置石橋十餘處,以便往來。

里仁橋 在縣西四十里。

長落橋 在縣西六十里。

河流橋 在縣北八里

亭口橋 在縣北四十里,跨濰水。

即墨縣

淮涉河橋 在縣南半里。

近西橋 在縣西郭外

天橋 在縣西南十五里。

長直橋 在縣西北三十里。

仙人橋 ,在縣東南五十里,太平宮獅子峰下。潑石橋 ,在縣東六十里。

大橋 在縣東北十里

遠西河橋 在縣西三里。

沽河橋 在縣西北六十里。

流河橋 在縣東北六十里。每于九月,居民合力作之,夏初則撤去。

石橋 在縣南城陽

萊州府封建考        府志

寒 䢵姓。伯明氏之讒子弟曰「浞,夏之時封于寒。羿篡夏,任之以為相。浞行媚于內,而施賂于外,樹之詐慝,以取其國家。內外咸服,乃殺羿而代之。夏遣臣有鬲氏收斟灌、斟尋餘燼,滅浞,主少康。」 漢之平壽縣有寒亭,今濰縣是也。

斟尋氏 。夏同姓諸侯,仲康之子,后相所依,浞命于澆,滅之。《漢書》曰:「斟尋在北海縣。」

過 猗,縣姓,寒浞處。其子澆于過、豷于戈。靡既滅浞,立少康,少康乃滅澆于過,后杼滅豷于戈,有窮由是遂亡。過在今萊州府掖縣有過鄉,有過亭。戈在宋鄭之間。

甲父 ,炎帝後。今昌邑東南有甲父亭。又甲父在《單傳》有甲父之鼎。

太公望呂尚 從武王以平殷亂,封于齊,都營丘。今濰縣南三十里有營丘城,即古齊國,至春秋時,滅萊有之。

州 ,姜姓,公爵。《春秋·桓公五年》,州公如曹。《左傳》曰:「淳于公如曹」 ,州公都淳于也。六年,自曹來,不復州,亡而杞遷居之。陽城淳于縣是今高密安丘之境。

萊 姓未詳。或曰姜姓,炎帝之後,子爵,蓋東方彝國也。《禹貢》「萊夷作牧。」 太公就封時,亦嘗間周室未定,起兵來爭營丘。《春秋》:襄公二年,齊伐萊,萊使正輿子賂夙沙、衛馬牛皆百匹,齊師還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