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5 (1700-1725).djvu/49

此页尚未校对

「一德配天地,一道冠古今。」 殿後為明倫堂,堂西南為啟聖祠,又西為教諭署。敬一亭在殿東,訓導署在大門東。東列日新齋,西列時習齋。明洪武三年,知州周通、天順五年知縣戴昂相繼修葺。成化十年,知縣宋兌修櫺星門,易以石柱。嘉靖六年,知縣重修。

濰縣書院 在縣西南二十里。相傳漢公孫弘讀書于此,今「麓臺」 是也。

社學六 一在城隍廟西,一在社圃南,四在鄉學。田 地一十二頃八十二畝九分八釐,每年該徵銀二十九兩八錢九分三釐四毫三絲四忽,應解學道。

昌邑縣儒學 在治東。金大定間建。明洪武三年,縣丞程福山重建。中為殿,東西列兩廡。殿東北為啟聖祠,前為㦸門,又前為泮池。泮池東西列名宦、鄉賢二祠。跨橋三。空池前為櫺星門,廟後為明倫堂,東列進德齋,西列修業齋。堂東南為奎樓,東北為敬一亭。教諭署在雲路門東。訓導署在雲路門前。自景泰至崇禎間,相繼重修。

皇清順治十七年,知州党丕祿修。康熙七年六月地。

震盡傾知縣許全臨捐貲募修。

社學 在縣治東南槐行巷南頭路西,各社俱有。

四知書院 在縣南門外。弘治間建,即「四知祠。」 養志書院 ,在縣西二里西岩前。隆慶二年建。膠州儒學 ,在州治東南。「金大定間建。元至正間重修,後燬。明洪武、成化、弘治、嘉靖、萬曆中,相繼修建。」

皇清順治十八年,知州趙民善重修。康熙三年,知州

郎熙化重修。七年,地震盡傾。知州劉大慶、學正趙秉正捐募葺。以茅茨中為正殿,殿後為明倫堂。明倫堂後為學正署,為敬一亭。訓導署在啟聖祠東。殿前東西為兩廡,前為㦸門、戟門,左右為名宦、鄉賢二祠前為泮池,跨橋三。空池前為櫺星門。

「社學 明萬曆十九年知州余邦輔建設社學十處:正東隅在八蜡廟前,正西隅在城隍廟右,西南隅在三清廟前,正南隅在洪福寺西。六鄉各量地里適中建設,仍各擇社師,教訓蒙童。」 學田 原額一十六頃七十畝九分四釐六毫。內除荒蕪,實該應徵學田一十三頃一十七畝二分,每畝一分四釐九毫,共徵銀一十九兩六錢二分六釐。又收九年新墾學田三頃五十三畝七分一釐一毫三絲,徵銀五兩二錢九分。以上二項,共銀二十四兩九錢一分七釐,本州填報循環徵解學道,賑濟貧生。以上坐落行上社、北蘭社、人榮社、古鎮社、啟真社。

高密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元至元間,縣尹秦伯裕、典史潘亨建。中為殿,東西列兩廡。啟聖祠在殿東。前為㦸門、戟門,東西列名宦、鄉賢二祠。前為泮池,跨橋,又前為櫺星門,殿東為敬一亭,殿後為明倫堂,東列日新齋,西列「時習齋,後為號房。」 教諭署在東齋後。訓導署在明倫堂西南。明洪武、成化、萬曆間,相繼重修。

社學 在各社

即墨縣儒學 在縣治東。元至正十二年,縣尹董守忠建。中為殿,東西列兩廡。殿後為啟聖祠,前為㦸門、戟門,東西列名宦、鄉賢二祠。又前為櫺星門,對門為「斯文、正路坊。」 殿東為明倫堂,東列進德齋,西列修業齋。教諭、訓導二署俱在東齋後。後為飛虹池,池後為起秀亭。敬一亭在明倫堂東。自明洪武至萬曆中,相繼修建。

皇清順治中,知縣王效忠因水災傾倒,捐俸重修。

社學 一在縣治東南。城隍廟南巷。一在劉家莊、一在南莊鎮。

康城書院 在縣東南二十里「不其」 山下。明正德中建。

東崖書院 在縣東一里。明成化間建。

靈山衛儒學 在衛治東。明正統元年,通判任經及指揮蕭俊建為武學。十年,始改儒學。中為殿,東西列兩廡。西廡後為敬一亭,殿後為明倫堂,東西兩齋前為戟門,門前為泮池、化橋一空池前為櫺星門。

啟聖祠 在西廡後。教授署在明倫堂後。訓導署

鰲山衛儒學 在衛治東。明正統十四年建。中為殿,殿後為明倫堂,前為泮池,又前為櫺星門。啟聖祠在殿東。教授署在明倫堂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