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5 (1700-1725).djvu/79

此页尚未校对

「靖共爾位」 之意。宋吳瓌有記,碑刻剝落。太公堂 在縣東南五十里,即太公避紂所居之處。

論古堂 「在縣東。」 宋太守韓浩建。

北海廢縣 按:《明一統志》在縣城內,隋初為高密縣,後改曰北海,宋置濰州於此,明改州為縣,北海縣亦省入。

昌邑縣

都昌城 在縣界內。齊景公封晏嬰以都昌,辭而不受,即此。漢置縣,屬北海郡。隋因之。唐省。昌邑故城 ,在縣西北,本宋置縣治。《地理志》謂「漢景帝分梁為山陽國,武帝更為昌邑國」 ,其地在金鄉縣,又一名昌邑云。

密鄉城 在縣東南十五里。《春秋?隱公二年》,「紀子、莒子盟於密」 ,即此地。《水經注》云:「濰水又東北經下密縣故城西,城東有密埠。」 《漢書》云:「漢宣帝祝三戶山於下密。」 今故城西為濰水,東為密埠,又東為三戶山,則密鄉似即下密城矣。

營城 在城南五里,有大營城,城北五里有小營城,豈孔北海與黃巾相拒屯兵遺跡耶?出《齊乘》,今城址俱無,惟有大營、小營二村。

鄑城 ,在城西北海濱三十里。《左傳》「莊公元年,齊師遷紀於鄑城」 ,即此。俗呼為瓦城。

四知臺 在縣古城西北,為楊震、卻金立。梳洗臺 ,在縣南五里濰水西岸,始建無考。棠鄉 ,在縣南八十里。《左傳》襄公六年,「王湫帥師及正輿子、棠人軍齊師,萊共公浮柔奔棠,晏弱圍棠。」 《孟子》:「國人皆以夫子將復為發棠。」 《後漢志》即墨有棠鄉,今為甘棠社。

鄭公鄉 漢屬北海高密縣,後改屬昌邑縣。北海相孔融為鄭元,名其門曰「通德」 ,土人因門建祀焉。今縣南一百二十里有鄭公社,即其地,祠猶存,縣於八月祭。

遇仙園 在縣東南三十里。金武略將軍李頤真舊宅。按《碑記》:頤真居昌邑南青石山前,養恬守素,名其園曰歲寒,庵曰「守休。」 明泰昌乙卯,值劉長生過,遂題今名。

膠州

祓城 ,在州南七十里。

長城 在州南七十里。《齊記》云:「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 黔陬城 ,在膠州西七十里,故介國,漢置縣。《一統志》:在高密縣西六十里。

介根城 在州西南五十里。《左傳》:「齊侯伐莒,侵介根。」 漢為計斤縣。師古曰:「即介根也,語音有輕重耳。」 今有兩塔對立,曰東、西計斤。

膠西廢縣 在州城外。隋置縣。元置膠州。明初,省縣入州。

韓信道 ,在州西北二十里。信假道於柏欄,將軍追田橫於即墨,故名。

介亭 在州南七十里。《後漢志》:「黔陬,故介國也。」

《春秋》
僖公二十九年葛盧來

葛盧尢涉亭 在州西南五里計斤城。計斤舊名介根,《春秋》葛盧君之封國也。

蓋公堂 在州古城內,宋蘇軾守膠西時建,軾自為《記》。

歲寒亭 在松山

高密縣

龍且城 在縣西南五十里。楚將龍且所築。彝安城 ,在縣境內,故萊彝維邑。漢置縣,屬高密國。

城陰城 ,在縣西南四十里。有漢《鄭元碑》,云「即高密城也。」

朱晏城 ,在縣東南三十里。即晏平仲為齊相所食邑。

舊土城 在縣西北一里。世傳即高密故城。唐置。

高陽城 ,在縣西北三十里。漢置縣。成帝封淮陽王孫並為高陽侯,即此,屬瑯琊郡。

稻城 在縣西南濰水堰側。漢縣。武帝時,封齊孝王於定為稻侯,即此。

拒城 ,在縣南三十里。漢置縣,相艾水出此,今曰「拒城河。」

韓信溝 ,在縣西五十里。相傳韓信下齊,以北地有王氣,於是鑿溝以厭之。

涼亭 ,在縣西南五十里。齊王避暑於此,故名即墨縣。

粥熟城 在縣東南八里許。舊址尚存。

不其城 ,在縣西南二十七里。漢置縣。光武封伏湛為不其侯,故址尚存。

皋虞城 ,在縣東五十里。漢置縣,武帝封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