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6 (1700-1725).djvu/10

此页尚未校对

縣北管岑山天池,一出林溪山龍眼泉,至支鍋石村,合流至寧化所五里,禹之孫昌寧公所定,名「定河。」 至縣城西南流,水經樓煩、故交、陽曲、太原、文水、祁、汾、介休、孝義、霍州、靈石、汾西、趙城、洪洞、臨汾、襄陵、太平、絳州、稷山、河津、榮河諸州縣界,合入黃河。其所經州縣,多引渠灌田。

飲馬河 在府城內西阜城門裏。明初封晉王,有護衛軍飲馬于此,故名。

南社河 在府城北十里,西流入汾。

洛陰水 在府城北五十里。源出新興郡,南流經洛陰城,又西經盂縣東北故城南,又有石橋河水,俱西流經陽曲灣流入汾。

掃谷水 ,源出府城西一百二十里,南流經天門谷入汾。

真谷水 ,源出府城東七十里,南流過狼孟城西合洛陰水。

陽曲川 在府城東北四十里。又名陽曲灣。澗河水 源出府城東北五里,西南流入汾。柳溪 在府城西一里汾湜之東。宋天禧中,陳堯佐知并州,因汾水屢漲,為築堤,周圍五里,引汾水注之。四旁柳萬株,中有杕華堂,堂後通芙蓉洲,堤上有彤霞閣。每歲上巳,太守泛舟,郡人遊觀焉。久圮於水,有新碑尚存。

龍泉 有四,一在城西二里,南流入太原縣界;一在百五十里,靜樂縣界;一在太原縣西北開化山;一在崞縣西北《龍泉郡》。

烈石泉 在府城西北四十里山下。發源與汾水合流溉田,又名「烈石谷。」

南寨河 在府城北二十五里,西流入汾,因淤泥,渡涉不便。宗人朱知黔等建橋一座。

太原縣

嬰山 ,縣西北三里。《圖經》云:「嬰山為并州之主,即今五龍廛。」

石室山 ,在縣西北七里。《記》云:「太原群山有石室,方丈四尺,旁有古字,人莫之識,今無。」

懸甕山 縣西十里。一名結絀山。《山海經》云:「懸甕之山,晉水所出。」 山腹有巨石如甕,因以為名。宋仁宗時,地震山拆,巨石摧壞,今無甕形矣。風谷山 ,在縣西十里,唐北都西門之驛路也。石穴 ,相傳神至則石有聲,去則否,上有泰山寺。

蒙山 ,在縣西五里。漢劉聰寇劉琨,不克,掠晉陽之民,踰蒙山西歸,上有周將《楊忠碑》。忠即隋文帝父。

尖山 ,在縣西南一十五里。出礬炭。

龍山 縣西八里。北齊取以名縣,唐裴休退隱之所。其北有童子寺,其南道中有泉,嘗出白魚,因名白魚泉。《漢地志》云:「晉陽有龍山。」

葦谷山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上有仙巖禪寺。巉石山 ,在縣西南一十五里。有槐子谷,入天龍寺。

駝山 ,在縣東南五十五里。其形如駝峰,故名。又曰「黑駝山」 ,出煤炭故也。上有補恩寺。

臥虎山 在縣西南,以形似「臥虎」 ,故名。

柳子谷 ,在縣西南一十五里。

井谷 ,在縣西北一十五里。

晉水 ,源出縣西南十里懸甕山下。二泉:北曰善利,南曰「難老」 ,疏為二池:南曰大池,流經奉聖寺前,名流杯池;北曰八角池,分為三河。其北城者名為智伯渠。至唐貞觀中,長史李勣架汾水東引,令民汲飲,後名「晉渠。」 今廢。

洞禍水 源出樂平縣,經榆次縣永康鎮。五代時,汴人攻太原,營于洞渦。《水經注》云「出晉水下口」 者,《注》云:「劉琨之為并州也,劉淵引兵邀擊之,戰于洞渦。」 即此水也。

沙河水 ,在縣西七里風峪中。經晉陽故城,東流入汾。遇夏暴水,每壞城郭。居民築堤障之,旱則涸。

臺駘澤 在縣西十里。一名「晉澤。」 晉水下流,匯而為澤。中產蒲魚,民人利之。澤廣二十里,今為汾水所沒,盡為民田。其旁有昌寧公廟,即臺駘神也。

《白龍池 》縣西南三十里天龍寺內,深丈許,遇旱,浚之則雨。

蓮池 縣南五里,晉水聚處,人間種之。

蟾酥池 縣西南五里賢輔鄉。元時採辦,今為民田。

白魚泉 在縣西南十五里龍山明仙寺北谷。泉出白魚,因以名之。

龍泉 縣西北開化山南谷內有八角水池,泉從石罅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