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6 (1700-1725).djvu/12

此页尚未校对

奄谷 ,在縣東南十里。崖壁有佛像,世號「千佛。」 崖谷中出水。

咸陽谷 ,縣南十三里。石壁有佛像。秦伐趙,築城近谷口,以咸陽兵戍之,故名。

回馬谷 縣東南三十里。谷中有馬陵關,通古邢州路。谷中出葡萄,味甚美,有水即回馬河。五代時,梁伐太原,刺史張歸厚軍自馬陵關入,即此。一名「四卦谷。」

象谷 ,在縣東北五十二里。闊三百步,長四十六里。谷中有水,即象谷河。

回馬河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象谷河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河水澄徹,可鑒毛髮。

奄谷河 在縣東南一十里。谷中有泉,北流入惠安村。灌溉田園,民多獲利。

金水河 ,源出縣東北大塔山下,至石母祠,眾泉合流,經清源縣羅白村入于汾。

胡谷河 在縣西南,流入祁縣界。

祁縣

麓臺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形如臺,故名。下有龍洞,禱雨輒應。其南跨平遙縣界,亦名「蒙山」 ,又名「竭方山」 ,迤邐接武鄉、沁源、靈石縣界。

上。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巍峨奇秀,上有五龍堂,今廢。一作「幘。」

下。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層巒疊翠,隱逸之士多居之,上有「幽仙寺。」

高峰壑山 :亦名「雲伏腦」,在上。山東十餘里,山頂高寒,盛暑,山雪不化。山分二支,轉折東北者為「綿嶺」,自麓十八盤方至頂。轉正北者為龍山,以首有龍嘴也。

「四縣腦」山 在山東南三十五里。其形高大,登之望見本縣太谷、榆社、平遙四縣,故名。牛心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周圍有水泉,峰巒特秀,山頂光圓似牛心。

紫荊山 ,去縣一百餘里,極高,在牛心山南,長約十里。山石皆五色,有泉水大池。東巖有銀洞,今塞西北山梁。又有風洞,口面三角,風恆出其中,深不可量。

雙泉山 在子洪鎮南,以山有雙泉,故名。溫風嶺 ,在縣東南一百里紫荊山北。嶺上有張果老窯,下有天井、仙峰、槽蹄諸遺跡。

南原 在縣東南

雙臺山 在縣東南梁村。東西臺對峙,若相拱揖然,故名。

黃羊坡 在縣東南窯上村。俗傳楊延昭引兵至此,迷失道路,黃羊引之,故名。

龍洞 ,在麓臺山龍王廟中。洞口有風聲如吼,深三、四丈,內有四穴。

龍王洞 ,在龍洞正北。有水池,上橫三木。過此有石乳下垂滴水。

潤、齊侯洞 ,俱在龍洞南,皆有垂石滴水。以上四洞,遇旱取水,禱雨輒應。惟東南一洞,則去遠不可測,人無敢深入者。

石夫子洞 在子洪鎮雙泉山石崖下。內有「夫子像」 ,乃明嘉靖中所鑿。

石佛河 源出縣東南四十里柏園村南坡下。胡甲水 在縣境,即「龍州水」,源出武鄉縣胡甲山,故名。北流經龍舟谷,名龍舟水,亦名「昌源水。」引渠溉六支等都,至賈令鎮南諸鄉村田。伏羆水 源出縣東南三十里伏羆嶺,故名。「通光水 」,源出東南。山,北合昌源河入汾,溉田甚多。

迥馬谷水 ,一名「五馬河」 ,源出太谷縣東南迴馬谷,西合昌源河入汾。

「五龍池 」在上。山五龍堂舊址前東西各一「子洪池」, 在鎮南山麓,周圍石砌,水甚甘,鎮人利之。

照餘池 在縣東南七里祁城村。《周禮》所云「照餘祈」 ,即此。世遠涸鹵,元至元十一年,濬得細水,為照餘池,歲溉民田及隍下樹木。旁建成湯廟後池水復涸。

皇清順治九年復溢。

雙泉 有二,一在子洪鎮南雙泉山,流入溝溉田。一在高峰壑山,流入通光水。

馬跑泉 有三,其二在麓臺神祠南北,俗傳皆麓臺神馬所跑。或謂宋太宗取河東時路此地御馬所跑,一在上。山東俗傳「康皇后曾沐髮于此」,今其水不堪飲,山人惟漚麻。

甎拔突泉 有二,俱在南梁上莊東南溝中。二泉相去不遠,通光水之上流也。

義井 在縣治東南察院巷,相傳為元義門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