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6 (1700-1725).djvu/13

此页尚未校对

義之井故名

滿井 在縣東南十五里。井泉湧出,冬夏長流。土人編渠,輪溉田畝。

大井 在縣治東北隅,鑿於建城之後,味極甘。《徐溝縣》無《山》。

峪河 在縣南十里。源出榆社縣恤張嶺下,相距一百八十里,西南流入清源縣界,又名「象谷。」萬曆年間,挑渠灌田,秋深漲發,多壞禾稼。清源縣

中隱山 在縣西北八里。四圍高峰,其山中隱,故名。

仁山 ,在縣西北十里。

白石山 ,在縣西五里。下有白石谷,水從谷中出,合平泉入汾。

馬名山 ,在縣西十五里。舊傳漢文帝牧馬于此,有印駒城,故名。

屠各谷 在縣西十五里。

鳳山 在縣西七里。中峰高起,兩翼如抱,若翔鳳然,故名。

馬鞍山 ,在縣西南五里。多蔬果。

方山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四面平坦,故名。象谷水 ,在縣東南三十里。

白石水 在縣西五里。源出白石谷,曲流十里,南入汾。夏秋遇雨泛漲,甚為城害,因修石堰障之,歲加補築。

清源水 ,在縣西北五里。源出趙簡子祠前,平地引以溉田。又名「平泉」 ,一名「不澇池」 ,溢則東南注於汾。又名「不老池。」

屠溝水 在縣西南十五里。舊名「屠谷口。」 兩山陡峻如峽,夏多泛漲,冬則涸。

交城縣

萬卦山 在縣北五里。六峰峙立,斷續開合,如萬卦然。題曰「卦岳爻峰」 ,一名卦山。

錦屏山 在縣西北五里。紅崖綠樹,若錦屏然,春景尤佳,題曰「錦屏春色。」

石壁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疊巘周圍環抱,南有石崖,峭削千仞,列障儼然如壁。古柏蒼松,四季若長秋。題曰「石壁秋容。」

王山 在縣東十二里。古名虎頭山。金皇統四年賜今名。或云有空王佛寺故也。岡有古磚塔,題曰「王山寶塔。」 按《通志》:近視則灰色,遠視則色愈白。上有第一山碑,宋米芾書,一本是玉山。臥牛山 縣東北七里,形似臥牛。

白鹿山 ,在縣東北十里。山下有白鹿泉,昔有白鹿跑地得泉,故名。

高離山 縣西北四十里。獨立高聳,遠離眾山。少陽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山海經》云:「少陽之山,酸水出焉」 ,流合文谷水。古產銀精石,今不出,水尚微酸。

馬鞍山 縣西北五十里,乃縣之鎮山也。山畔兩峰連接,形如馬鞍。上有晉大夫狐突及子毛偃墳廟,一名「狐突山」 ,俗謂之「放馬坪。」 廟前有井,水極甘冽,遇旱禱雨輒應。古產青鐵,今亦無。文山 縣西北九十里文水之側,故名。

四稜山 在縣西北九十里。以上「四脊」 為名。寶珍山 ,在縣西一百里。古有僧寶珍坐化於此,人異之,故名。亦名寶珠峰。

羊腸山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郡國志》云:「萬根谷石磴縈委若羊腸」 ,後魏於此立羊腸寨。《水經注》曰:「漢高帝十一年,封靳彊為侯國,後立屯農,積粟在斯,謂之羊腸倉山。」 有羊腸坂,在晉陽西北,石磴縈委,故倉坂取名矣。龍鬚山 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山頂有寨,即名龍鬚寨。北有黑龍洞,南有龍堂山,岩下滴水成石,因名「餘糧石。」 崖內建龍王堂。

交城山 :城北一百二十五里。舊交城在此,故名。今改為「故交村。」

大阿蘇山 在縣西北一百五十里。其南數里有小阿蘇山。其山石崖中有洞穴。世傳張果老乘白驢在此,以鐵箠指石為穴,併驢入焉。穴尚在,深約十數步。

黑石樓山 在縣西北一百五十里。上有黑石如樓,故名。其洞穴中有兩石如盆,泉水出焉。亦名「獨泉山。」

破羅漢山 ,在縣西北一百五十里。山下有古石羅漢破碎不全,以此故名。

穀積山 在縣西北一百五十里。一名「骨集山。」 歡悅山 ,在縣西北一百五十里。山勢聳立,昔有隱者常登此山,東觀并州,西視黃河,右盼左顧,懷抱豁然,故又名「豁然山。」

孝文山 ,在縣西北一百六十里。昔元魏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