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6 (1700-1725).djvu/1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避暑于此,上有廟存焉。

福泉山 縣西北一百七十里。有泉,禱雨輒應。神師山 縣西北一百九十里。古有二仙人隱居于此,下有東西仙洞,相去四十里。

鍊銀山 ,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山之長溝村,出銀鉛礦。

七佛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岩有七佛,故名。又云塑像臥石崖中,俗傳睡化。另有《黃姑像》存焉。又傳是楚王修行之地。

劉王。山, 在縣西北一百九十里。上有水泉,旱禱雨即應。昔劉淵都離石時嘗居此,因名。有祠存焉,一名「劉伶。」山童子谷, 在縣北八十里。北齊天保七年,有數童子牧於此谷,見巨石如人,因作佛像,高一百一十尺。

龍堂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山下有龍王堂。孔河 在縣北一百三十里龍鬚山,南流經板柵、馬蘭城,東注於汶。

西谷水 ,在縣西北。源出劉王。山下合文水步渾水, 在縣西北五十里狐突山前步渾谷,經縣城東流入汾。明永樂十年,泛漲衝圮城垣,乃築瓦窯、磁窯溝口二堰以防之。

塔莎水 一名「荅沙水」 ,縣東北五十里荅莎谷南流,經縣城東南入汾。元至正七年,知縣程元直築堤障之。今廢。

白鹿泉 :在王山之麓。

觀音泉 在縣西北九十里西冶村。泉上有觀音堂,故名。堂前以石砌八角池,中置石獅口,出水激湧。

狐突神祠井 在縣西北狐突祠內。水極甘冽,旱禱即雨。

元真觀井 在縣城裏西北元真觀內。

文水縣

龍王山 ,在縣西五里。上建龍王廟,旱禱即雨。四月八日邑人讌遊之地。

獅子山 在縣西南十五里,以其狀類獅,故名。白虎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昔有白虎穴于此,故名,因立白虎于上。

隱泉山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山壑峭立,有泉隱而不恆流,因以名。一名子夏山,以子夏退老西河之上而名。一名商山。有石窟堂洞,其洞深遠不可測,俗傳通陝西。有風聲如輕雷,去地百餘丈。東有馬跑泉,又名謁泉山。《水經注》曰:「謁泉山,俗云:『暘雨愆時,是謁是禱』。」 其山石岸地險,壁立天固,崖半有一石室,去地可五十餘丈,西側一處,得歷級升陟,頂上平地一十許頃。沙門釋僧光表建二剎。泉發於兩寺之間,瀝石沿注山下,津渠隱沒而不恆流,故有「隱泉」 之名。按此漢武帝元朔四年,始置西河郡。古西河在龍門、梁山之間,今河津縣也。有子夏室及墓。

雙峰山 在縣北二十里。其山兩峰壁立,故名,俗名「大嶺」 ,即陶山之分脈也。卓立萬仞,雲霞飛遶,花木陰濃。

熊耳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以山狀熊耳,故名。山多松柏,蒙翳山谷。

光統頭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俗傳峰高日初出,其光先見,故名。或云光武統兵于此,故一峰有前峰臺之名。上有白雲頂寺、真武廟、文昌祠。季春三日,遠近四集,號曰「西頂。」 幽深盤曲,松柏叢翠,亦勝境也。

文谷河 在縣北二十里。源出交城縣狐突山,後經文谷口,南流入於汾,通筏溉田,民甚便之。沙河 在縣東四十里。源出祁縣南豐,北流本縣雲州村南下,灌溉不時,百姓甚利。

猷水 ,在縣東北二十里,古大陵城東南,周圍一十餘里。

沁水 ,在縣北八里山下。東南注文水。《寰宇志》謂之「神福泉」 ,一名泌水。

武澇泊 在縣南二十里,今涸。

伯魚泊 在縣東南二十里,今涸。

甘泉  ,在縣西南二十里甘泉寺內,味甚甘。《壽陽縣》

方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上湧龍池,下疊泉石,喬松參天,不植而生。將雨,有雲從岩穴中流出。溝壑障滿,彌漫天際,遠觀四面俱方,故名。神福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亦名「方山。」 碧嶂雙環,壁立千仞,松嶺蔚然,遠望青蔥如黛。中有長者龕、文殊臺、靈松岩,古蹟種種。絕頂龍池,周可數百步,久旱不縮,霖雨不霪,尢為奇勝。唐李通元隱此著《華嚴經》。

渦山 ,在縣南八十里。高峻突出,渦水經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