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6 (1700-1725).djvu/17

此页尚未校对

王神山 ,在縣北五十里。下有王神谷、羅仙岩、麻仙谷。

玉泉山 在縣西二十里。下有玉泉廟,有泉如玉,故名。

紅面山 在縣南八里許。相傳有紅面長老化於此。

碧巖山 ,在縣北三十四里,儼若碧玉,四壁嶄巉,前列如嶂,垂麓有洞有潭,為六師仙蹟。獨頭山 眾山皆矮,獨此山聳然高出,故名「慌鞍山 」 ,程嬰抱孤至此,慌備鞍馬。

秀水河 出縣治西南,其源澄細不絕,繞出原仇東,與西河北會。原名「細水河」 ,今易為「秀水腥河 」 ,東流入溫池。仇猶妃靖節於此。

溫泉峽 ,在縣東二十里。兩山環束,疊匯為潭,原仇諸水,莫不東來畢會,由峽口出,上有溫泉注焉,紆迴十餘里。

《白鹿泉 》:在白鹿山麓。

龍花河 在縣北五十里。水激成花,北流入滹沱,瀦水為潭,曰「興龍泉。」 隆冬不凍,草色俱春。滹沱河 自繁峙發源,由浮石口入原仇北境。夏秋驟雨,波濤洶湧,東流入平山。

牧馬水 ,出縣東北白馬山。水以山名,見《圖經》。烏河 ,出盂縣西境諸山,環烏川而北,澄光夜映,時如月曉。

溫泉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滹沱北岸有三穴,一穴出磐石中,冬熱如沸,浴之以已疾。

靜樂縣

岑山 在城東北隅,跨巔巒之上。南麓在城內,北麓在城外。《郡志》名岑峰山。

天柱山 在縣前碾河外,乃蘆芽東出枝環迴而至止者。元魏都督爾朱榮自為天柱大將軍即此。山半一泉,久而不涸。泉旁有廟,肖榮像,稱「明惠王。」 每歲四月十五日,有司祀之。

黑風山 在縣右五里汾水西,乃蘆芽西出,枝遶迴而至止者,遞度迢遠,形勢穹窿。山側一竅,秋冬出黑氣,翏翏吸嚎,人聞之戰慄不敢近。上有風神祠,歲三月十八日,有司祀之。

蘆芽山 在縣西北百五十里。迤延數百里,最上一峰,突入雲漢,五月飛霜,千載凝冰,所生香草甚異,名「蘆芽異香。」 其樹木梵宇,奇泉怪石,與五臺山比肩。高處有瀰蓮池,又一名金蓮池,水深丈餘,廣十丈,其色若金,泛光焜燿,不可名狀。管涔山 ,在縣東北百六十里。唐置管州於此。一名燕涼山。《山海經》云:「管涔之山,汾」 水出焉。此汾河源也。《水經注》曰:劉曜常隱此,有二童子,獻劍一口,銘曰:「神劍服御除眾毒。」 舊志誤作劉淵,又為文中子教授之地。上有天池,廣五里,水深不可測,天旱不涸,陰淋不溢。池東有小池,清可鑒眉髮,與天池通。按《通志》名祁連伯池,潛通桑乾河。昔人有乘車遇風,飄車於池,後獲輪桑乾。魏孝文以金珠穿七魚放池中,後於桑乾河得之,又以金縷著箭射池,巨鯨亦於桑乾獲所射之箭。

萬華山 ,在縣東北百三十里。汾水之東,管涔右臂枝也。山巖有佛殿,高四丈許,中空無梁,奇巧莫埒,稱「無梁殿。」

馬頭山 ,在縣北五十里汾水東,以狀類名,為「萬華」 ,出枝遶西者,上有北嶽廟。金天會中建,魏孝文帝廟,今廢。

黃菜山 在縣東北八十里。高聳突出,諸山上生黃菜,居民利之,因名。

巾字山 在縣東北百二十里絕頂處狀如「巾」 字,因名。山岩布石如雲,滴水若雨,漬而為瀨,清潔如瑩。山下有泉一泓,天旱禱雨多應。宋宣和中,建祠,封「顯應侯。」 明正統間,別置祠於縣東周家廟。每歲四月初八日,有司祀之。

懸鐘山 縣東七十里。狀類鐘,頂巒圓淨,光麗可人,皆石也。

兩嶺山 ,在縣東七十里。

四稜山 ,在縣東二十五里。上有白龍古廟,風雨不摧。

娘娘山 在縣東十五里。其峰尖秀如列筍。山下有溫泉,即碾水也,上有水神廟。

愚山 在縣東門外五里。山小,舊無名,邑人李模倣「古愚溪」 之意名之。

桃子山 在縣東五十里。從兩嶺山來,有泉一泓,旱禱多應。宋宣和初,建祠於上。崇寧間,賜號「靈濟神」 ,加封昭潤公。

閣雷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嘗時聞雷起,上建「老龍青石廟。」

羅漢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從兩嶺山來,高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