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6 (1700-1725).djvu/2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二百九十三卷目錄

 太原府部彙考一

  太原府建置沿革考

  太原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太原府星野考

  太原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二百九十三卷

太原府部彙考一

太原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本府。陽曲縣附郭。

古為金天氏子臺駘所居。堯始封曰唐國。虞分為并州。夏商入冀。周成王封弟叔虞亦曰唐,其子燮更號晉。春秋屬晉。戰國屬趙。秦并六國,始置晉陽郡,尋改郡為太原。西漢兼置并州。東漢省并入冀,分恆山、西河二郡。魏復置并州,改郡為太原國。晉因之。後為劉淵所據,又沒於石勒。元魏仍為太原郡,兼置并州。後周置并州總管府。隋初,廢郡置并州,尋改為太原郡,領縣十五。唐初,復為并州,置北都及大都督府。開元中,改并州為太原府,屬河東道。天寶初,加號北京,又為河東節度,領縣十三。五代唐為西京,尋改北京。宋太平興國初,以榆次縣置并州,後徙治陽曲縣唐明鎮即今治。嘉祐中,復為太原府,兼河東軍節度,領河東路經略安撫使。大觀初,陞為大都督,領縣十。金為武勇軍,後復為河東軍。元置太原路,後改冀寧路。明洪武初,改為太原府,領州六,縣二十二。置太原左右前三衛。至萬曆二十三年,改汾州為府,割永寧、寧鄉、臨縣分屬,始領州五,縣二十。

陽曲縣

堯為唐國。舜為并州。夏商俱為冀。周為唐,後為晉。秦屬太原郡狼孟縣地。漢置陽曲縣,在今縣東北八十里,忻州定襄縣境。後漢末,移治太原縣北四十五里,屬并州刺史。三國魏徙陽曲縣民于太原北狼孟南境,築城居之,而狼孟縣至晉亦廢。南北朝魏以陽曲縣屬永安郡,又移其南八十里,今之石城。隋初以「陽」 字音同楊,惡其曲,改名陽直,又徙治汾陽故城,改曰汾陽。大業初,復曰陽直縣,移治東木井城。唐于故陽曲城分治汾陽縣,尋省陽直縣,改汾陽為陽曲,又分置羅陰縣,後省羅陰,復置陽曲。宋初,徙州治於縣南唐明村,移縣治於西郭外。金天會中,移置郭下。大定間,割榆次之西北鄉屬焉。元因之。明為太原府附郭。

皇清因之,編戶。舊八十六里,今六十三里。

太原縣

周叔虞始封之地。春秋、戰國皆為晉陽。秦置晉陽縣,為太原郡治。漢、晉因之。南北朝、北齊移晉陽于汾水東,而于城中置龍山縣。隋省龍山縣,復徙晉陽縣於城中,又於汾水東置太原縣。大業中,遷入府城。唐貞觀中,復徙縣治於汾水東。宋初,以縣為平晉軍,尋罷軍為縣。後又移治永利監,屬太原府。元屬太原路。明移治汾水西。洪武八年改為太原縣,隸太原府。

皇清因之,編戶。舊五十五里,今五十里。

榆次縣

周,春秋時晉涂水邑。戰國時屬趙。秦莊襄王二年,蒙驁取趙榆次地,即此。漢置榆次縣,屬太原郡。晉屬太原國,分餘地為壽陽縣。南北朝魏大武時,省入晉陽,尋復置。北齊省入中都。隋開皇初,復舊名,移治漢故城東北隅。唐、五代因之。宋太平興國四年,平劉繼元,毀并州城,徙治此。金大定中,以地廣民眾,割其東三百戶入壽陽,西四千五百戶入平晉,南三千七百五十戶入太谷,西南六百戶入徐溝,西北八百戶入陽曲。元屬太原路,明為榆次縣,隸太原府。

皇清因之,編戶。舊一百八里,今七十六里。

太谷縣

周《春秋》晉大夫陽處父封邑。秦屬太原郡。漢為陽邑縣,王莽改曰繁穰。晉屬太原國。南北朝魏屬太原郡,太平真君九年省,尋復置。後周建德四年,徙西四十里,即今治。隋開皇三年,廢郡,以縣屬并州,後改為太谷縣,因西南有太谷云。唐武德三年,置太州,尋廢為縣,隸并州。五代宋因之。金大定中,割榆次、修文、仁義二鄉來屬。興定四年,清源置晉州,以太谷縣隸焉。元廢州,仍隸太原府。明為太谷縣,隸太原府。

皇清因之,編戶。舊八十三里,今四十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