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6 (1700-1725).djvu/24

此页尚未校对

馬站河 去州西十里

洗參池 在鳳凰山下,世傳仙人曾於此洗參芝。

飲虎池 ,即陽明堡東南河源有黃黑二龍池。龍躍泉 ,去州西北二十五里,平地泉湧,以石投之,輒騰趠而出。舊傳通燕京之天池。

「豹突泉 」 ,在鴈門關西門外,平地突出,若猛獸然,故名。北流出塞口,入桑乾河。

西泉 在圭峰山西。澗中有石,正方而崇如翠屏,高百尺許。水自上瀉下,霏如垂珠,石根不見也。行數步,從石竇中湧出。灌溉汲飲,四時不衰。柏谷泉 在關城東門外,南流入滹水。

藍水泉 :在關城東門外,味鹹。

星聚泉 :在學宮前。水清甘,蓋作六孔象南斗星,故名。

澄玉泉 在東門內舊文昌祠下。

益美泉 平糴倉下,古井也。水清甘。

龍霧泉 去州東南十四里。

八角井 :在參將府街北。味甘美,今呼「琉璃井。」 宜釀酒,又呼「金波泉。」

「玉液井 」 在譙樓北,味亦甘而少,遜於金波《五臺縣》。

五臺山 ,在縣東北一百四十里。環五百餘里,五峰高出雲表,頂皆積土,因謂之臺,又名清涼山。臺分東西南北中,寺宇壯麗。山中圓光時現。柳宗元曰:「雲代間有靈山,與竺乾、鷲嶺角立相應。」 中臺高四十里,頂平廣六里。頂西北有太華池,取水禱雨輒應。正東五里有雨花池。前三十里有飯仙山,東南有鷲峰,西側有甘露池,「東臺高三十八里,頂平廣,週二里,頂東畔有那羅延洞,僅容人身,側入洞中風寒,盛夏有冰,五色光彩,嘗從內出。」 又東有樓觀谷,內有習觀岩。西北五里有華嚴嶺、仙人洞,東南二十里有明月池,池臺下有青峰。東谷池、溫湯池、溫泉寺。「西臺高三十五里,頂平廣,週二里,頂上有魏文帝人馬跡。」 北有祕魔洞,天陰中有聲如風。西嶺畔有薩埵崖、捐身崖。去臺西北有八功德水,東北下有文殊洗缽池。南臺高三十七里,頂平,週廣二里,麓畔有聖僧穴。西岩畔有三賢岩。東三十里交口下有聖鐘山,狀如伏鐘。西北一十五里有清涼嶺,嶺西北有清涼泉,上有羅漢洞。東北有竹嶺。東南十里有金閣嶺。北臺高三十八里,頂平廣,週三里,名「掖斗峰。」 頂南畔有羅㬋臺,頂有黑龍池,即天井。南下二十里有白水池,與天井連,其水逕繁峙,縣峨谷口入滹沱河,其麓有七佛池,南又有餘牛池。東北有寶陀峰,又有寶山,產銀石碌,又產天花菜。東北二臺麓有金剛窟、聖鐘山 與五臺山相連,上有仙寺嶺、二賢岩、聖僧岩、清風、寶陀嶺,勝蹟二十二處。

峰山 在縣西北二里。山如髻,兀然而起,盤旋紆迴,環城三面,有龍蟠之勢焉。

青山 ,在縣西北十里。

蘆虒山 ,在縣西北十五里。其山狀如伏虎,又名「蘆虎山。」

天蓬山 在縣東五里。其峰高峻,上有八蜡廟。黃圍山 ,在縣南十七里。

寶峰山 ,在縣南十里,一名「南神腦。」 有香爐峰、貞潛洞、避雨岩。出碧陽沙,一名「寶髻山。」

抓髻山 在縣東南十五里。兩峰尖秀,形如抓髻。

桑泉山 ,在縣東南十五里。有桑泉觀。

鳳凰腦山 在縣南一十二里。東西兩山相接,低昂起伏,如鳳凰盤翥之形。

仙人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石巖上有人坐跡,山腹石有手跡,山下石有雙腳跡,皆西向立。玉皇崰山 ,在縣北三里,層巒峻秀,上有玉皇廟。

閣嶺山 在縣東十里

紫羅山 在縣西南八里。峰巒高峙,蒼松鬱茂。林泉山 在縣北三里許。

和圍山 在縣南十五里。

脫襜山 ,在縣東四十里。

鐵拐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削壁千仞,中插二拐,世傳為仙人所遺。

柏嶺山 ,在縣南二十五里。

飯仙山 在縣東。昔有人餌菊得仙,故名。錦屏山 ,在縣北二十五里。壁立峻秀,儼若錦屏,岩花林樹,五色交輝。

《石鹿山 》以《形類》名。

《月桂山 》,山有孔,玲瓏如月。

煖泉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有煖水泉、福田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