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6 (1700-1725).djvu/3

此页尚未校对

祁縣

周。《春秋》晉大夫祁奚之邑,因以祁名賈,封賈辛為祁大夫,即其地。秦漢皆屬太原郡。武帝封李善為祁侯,徙築于西北,在今祁城村南。北朝魏并州別駕分瓚又徙西北築城,即今治。北齊省。隋復置,屬并州。唐初,屬太州,開元中,仍屬太原府。五代宋因之。金置磧州,因東南有磧山云,尋廢州為縣,後割屬晉州。元屬冀寧路。明為祁縣,隸太原府。

皇清因之,編戶。舊四十五里,今三十一里。

徐溝縣

金本清源縣之徐溝鎮,至大定中,因耆民言,東析平晉縣斷金鄉一十三村,西析清源縣梗陽鄉一十一村,南析榆次縣西管鄉四村,置為縣,隸太原路。興定四年,改清源縣為晉州,縣屬焉。元州廢,仍隸太原路。明為徐溝縣,隸太原府。

皇清因之,編戶。舊一十九里,今一十二里。

清源縣

周春秋晉地名清源,又名梗陽。漢晉皆為榆次縣之西境。南北朝魏省榆次縣,屬晉陽。隋開皇中,即梗陽故城置清源縣,屬并州,以西北有清源水云。大業初,省入晉陽。唐武德初,復置。五代宋因之。金興定中,改置晉州,以徐溝、太谷、祁縣隸焉。元復如隋制。明為清源縣,隸太原府。

皇清因之,編戶。舊二十八里,今二十八里。

交城縣

漢晉陽縣之西境。南北朝北齊于此置牧官。隋開皇中,析置交城縣,屬并州。其地西北當汾、孔二水交流之際,有古交口城,故名。唐天授初,移置山南卻波村,即今治。先天二年,分置盧川縣于故縣地。開元二年,復并入焉。宋建大通監於此,割沁州綿上縣屬焉。寶元間,以監屬太原府。金廢監,縣仍舊屬。元因之。明為交城縣,隸太原府。

皇清因之,編戶。舊四十三里,今二十五里。

文水縣

周《春秋》為晉平陵大夫之邑,後屬趙,名大陵。秦為大陵縣,屬太原郡。漢因之,故城在今縣東二十里。王莽改為大寧。後漢復為大陵。晉屬太原國。南北朝魏徙壽陽民三千戶,居大陵城西南十里,置壽陽西縣。隋開皇中,改曰文水,以縣西有文谷水云。屬并州。唐武德三年,改屬汾州。天授初,改為武興縣。神龍元年,復舊。宋元豐間,因水患徙置南漳沱村高阜處。金、元仍舊。明為文水縣,隸太原府。

皇清因之,編戶。舊七十九里,今七十里。

壽陽縣

周春秋時,晉馬首邑。漢為榆次之東境。晉始置受陽縣,屬樂平郡。晉末省。隋開皇間,復置,屬并州。唐初置受州,以縣屬焉。貞觀中,州廢,縣仍屬并州。宋仍舊。金大定中,置晉州於此,割榆次東三百戶屬焉。尋移州治清源縣,屬平定州。元仍置縣,屬太原路。明為壽陽縣,隸太原府。

皇清因之,編戶。舊三十里,今二十四里。

盂縣

周。春秋時,仇猶國。晉滅之,為大夫盂丙邑,名曰盂。戰國時屬趙,為源仇城。漢置盂縣,屬太原郡。南北朝魏省入石艾縣。隋開皇中,分石艾置源仇縣,屬遼州源仇故城即今治。大業初,改盂縣屬并州。唐武德三年,割榆次、壽陽二縣置受州,以縣屬焉。六年,遷州治於賽魚城,以并州烏河縣省入。八年,廢受州,復隸并州。五代宋仍舊。金貞祐中,陞為盂州。元因之。明復為盂縣,隸太原府。

皇清因之,編戶。舊二十三里,今二十三里。

靜樂縣

漢汾陽縣地,屬太原郡。東漢末,廢入九原縣。隋為岢嵐縣,尋改汾源縣。大業間,改靜樂縣,屬樓煩郡。唐於縣置管州,後廢,以縣屬嵐州。宋咸平中,置靜樂軍,尋廢軍,徙憲州治於此。熙寧三年,省州為縣。十年,復為憲州。金改靜樂郡,後仍改為管州。元初,於此置河北路都元帥府。至元初,以管州省屬嵐州,尋復為管州。三年又并入嵐州。後復為管州,隸冀寧路。明省州為靜樂縣,隸太原府。北置寧化守禦千戶所守焉。

皇清因之,編戶。舊三十里,今十里。

河曲縣

宋以舊嵐州雄勇鎮立火山軍,屬代州,後置火山縣,尋廢。金改為火山州,後改曰隩州。貞元初,增置河曲縣,取「河千里一曲」 之義。元至元初,州縣俱省入保德州。明洪武二年,仍置河曲。縣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