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6 (1700-1725).djvu/35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二百九十六卷目錄

 太原府部彙考四

  太原府城池考

職方典第二百九十六卷

太原府部彙考四

太原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陽曲縣附郭。

府城池 ,宋太平興國七年建,偏于西南。明洪武九年,永平侯謝成因舊城展築東、南北三面,周圍二十四里,高三丈五尺,外包以磚池,深三丈。門八:北曰振遠、曰拱極,南曰迎澤、曰承恩。東曰宜春、曰迎暉,西曰阜城、曰振武。外各建月城,上各建樓、角樓四座。周垣小樓九十二座,敵臺邏室,稱之崇墉雉堞,壯麗甲天下,昔人有「錦繡太原」 之稱,良不誣矣。後漸傾圯。嘉靖四十四年,巡撫萬恭重修大城城門樓及敵臺。萬曆三十五年,巡撫李景元重修。崇禎末日以傾壞,大樓僅存,小樓亡者十二三。又闖逆焚燬東南角樓,議者謂巽地屬文,恐晉士不振,亟宜補葺。

皇清順治七年,巡撫劉洪遇捐俸倡屬建磚樓以補。

之,較舊樓狹小。順治十七年,巡撫白如梅重修大小樓煥然一新。未幾,椽簷半折,瓦屋飄零。蓋地近汾流卑濕,鹼氣上侵,易于朽壞。康熙十六年,知縣戴夢熊補葺。

「南關城池 。明景泰初,巡撫朱鑒令居民築,周圍五里七十二步,高二丈五尺,女牆高五尺,垛口一千七百三十六底,闊一丈三尺。收頂九尺。城門五,東居其二。大樓五座,角樓四座,敵臺樓共三十八座。濠塹並攔馬牆深一丈五尺,闊二尺。嘉靖十九年,布政使吳瀚重修。四十四年,巡撫萬恭磚包並築連城,後經闖逆」 偽總兵陳永福拆毀。

皇清順治十七年,巡撫白如梅重修東西牆與大城。

連接

「北關小土城 」 周圍二里許,高二丈四尺,惟有南北二門,女牆四尺。垛口六百五十,底闊一丈,收頂七尺。角樓四座,亦經賊毀,巡撫白如梅補葺。

安民堡城 在城西北八十里凌井驛。周約四十四丈,高二丈二尺,厚一丈六尺。

全民堡 ,在城西北六十里天門關。周約八十五丈,高一丈五尺,厚一丈六尺。

生民堡 ,在城東北八十里紅土橋。周約二十四丈,高如安民,厚少讓。以上三堡,俱明崇禎間建。

新堡城 ,明嘉靖四十四年,巡撫萬恭築,居太原新營士卒。

太原縣城池 :縣治,初改晉陽城南關。明景泰元年,知縣劉敏因舊基始築城,周圍七里,高三丈,壕深三丈,門四:東曰「觀瀾」 ,西曰「望翠」 ,南曰「進賢」 ,北曰「奉宣。」 正德七年,邑人少師王恭襄始倡知縣白晟重修,上各建城樓角樓。十二年,又倡督知縣梅寧崇廣之。十四年,復倡知縣吳方作埤以磚,其崇六丈,廣五丈。嘉靖二十一年,因北兵入境,縣人王朝立、高汝行等復率邑人勸分財力,更加補葺,又外增敵臺三十二座。隆慶二年,知縣王世業增城一丈。萬曆十八年,知縣陳增美舊壕外築女牆,牆外濬壕,闊十丈,深三丈,植柳環岸,湧注東南,至今賴以守險焉。崇禎十四年,知縣朱萬欽重修,磚包

皇清順治間,四隅建大樓十有二,周垣小樓九十三。

敵臺邏室稱之。城門八,崇墉雉堞,壯麗甲天下。榆次縣城池 ,「舊土城周圍五里,高三丈,根廣四丈,上廣二丈,池闊與高等,深半之,為門三。上建樓櫓,創自隋開皇二年。明景泰元年重葺。成化十九年,知縣趙縉增築。二十三年,知縣梁琮始鐵其門內外,仍甃以磚石,沿堤植柳護之。嘉靖二十年,分守參政王儀檄知縣」 李鵬重加修飾,禮請致仕知府寇天與督理勸率,歷數月而功成。增高五尺,廣一尺,撤土埤悉易以磚,置敵臺二十,角樓四,警鋪十有六。池外復列垣為蔽。二十五年,城南樓燬于火,知縣俞鸞毀淫祠重建,仍新其三門,扁其東曰「迎曦」 ,南曰「觀瀾」 ,北曰「望嶽」 ,視昔倍壯。隆慶元年,知縣董三遷四面悉以磚甃,復增置敵臺一十有六,警鋪一十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