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6 (1700-1725).djvu/37

此页尚未校对

舍壕一道,深一丈,闊二丈,《護牆》一道。

武鄉堡城池 在縣正東二十里。明嘉靖三十年築,圍一百二十步,高二丈五尺,底闊一丈,頂闊八尺,女牆高五尺。門一座,敵臺四座,俱有樓舍,四面深溝數丈,護牆一道。

溫曲堡城池 在縣東南十里。明嘉靖二十年築,圍二百步,高二丈五尺,底闊二丈,頂闊八尺,女牆高五尺,門一座,敵臺四座,俱有樓舍。壕一道,深一丈,闊二丈,護牆一道。

白圭堡城池 在縣東北三十里。明嘉靖二十年築,圍四百一十步,高二丈五尺,底闊一丈七尺,頂闊八尺,女牆高五尺,門二座,敵臺四座,俱有樓舍。壕一道,深二丈,護牆一道。

谷戀堡城池 在縣東北十八里。明嘉靖二十年築,圍五百五十步,高二丈五尺,底闊二丈,頂闊二丈,女牆高五尺,門二座,敵臺七座,俱有樓舍。壕一道,深一丈,闊二丈,護牆一道。

賈令堡城池 ,在縣正北十五里。明嘉靖二十年築,圍八百步,底闊二丈,頂闊一丈,女牆一丈,門三座,敵臺一十六座,俱有樓舍。壕一道,深一丈,闊二丈。

王村堡城池 在縣東北七里。明嘉靖二十年創築,周圍三百六十步,高二丈五尺,底闊二丈,頂闊一丈,女牆高五尺,門二座,敵臺七座,俱有樓舍。壕一道,深一丈,闊二丈,護牆一道。

安寨城池 在縣東南三十里子洪鎮雙泉山頂。明嘉靖間設,圍「二百六步,西面牆高二丈,壕深闊各一丈,東南北三面,牆高一丈九尺,臨溝門一座。」

來遠寨城池 在縣東南七十里來遠鎮東山頂。明嘉靖間設,圍三百二十步,高六丈許,四面臨溝,上壘石牆五尺。

徐溝縣城池 :「城之規制,舊惟土垣,周圍五里十步,護城無池,但剜渠以防外患而已。至宋南渡,金大定三十八年,設縣始築。明宣德八年,金水河泛漲,夜半從東門入,廟宇民舍,湮沒傾頹,止有北門尚存。景泰三年,知縣李維新督工修治。至嘉靖十三年,知縣王懷禮重修,更加高厚,復鑿隍限,內外完固。且於城壕週」 匝,栽植柳樹千有餘株。二十二年,知縣周誥睹城上女牆傾圮,并值辛丑、壬寅二歲有邊警,因易以磚堞,又創角樓四座。四十二年,知縣王邦憲每一敵臺增蓋小亭各一間。至隆慶元年八月,流賊從石州深入,至祁縣太谷,近徐南鄉,居民恐甚。隆慶二年,知縣鍾爵將城更增高厚。次年復加東西南「甕城三座。萬曆元年,知縣劉選於城外創築堤堰,自社稷壇起,至南壇止。萬曆五年,知縣吳三省奉文令太原、榆次、太谷、清源四縣,協濟磚灰包修。其城基壘石,自基至堞,頂高四丈餘,底闊三丈,上闊一丈五尺,週圍一千一百五十三丈。自五年起,七年秋完工。城上俱用磚砌堞道。城內外俱有馬道」 、水道、池堰。舊制,惟南門有樓。萬曆八年,知縣金一鳳於四城門上創建門樓四座。至十年,知縣于彥英扁其東曰「融和」 ,西曰「豐樂」 ,南曰「迎薰」 ,北曰「拱極。」 三十三年五月二十日,潒浴河水驟漲,將南關堤堰衝塌,水深丈餘。知縣柳捷芳申修堤堰百有餘丈,以防外患。舊南甕城門南向直衝,北門北關門無甕圈。三十九年,知縣王敷學改南甕門東向,北關門增甕圈門

皇清康熙九年,知縣趙良璧因「四門城樓頹圮,捐俸」

重建,以稱壯麗。其東扁曰「懋勤東作」 ,南曰「薰風解慍」 、內向曰「曼臨丙德」 、西曰「碩望」 、「西城」 、內向曰「長庚悉慶」 ,北曰「晉陽鎖鑰。」 又於北關城東開二耳門,農務甚便。復於正北關門上建巍閣,扁曰「徐封重鎮。」 隨濬池瀦水,建蓋橋梁四座。池堰周圍植柳千餘株,居民利賴,至今德之。二十五年,蒙

聖恩發帑修城。知縣陳義暉「遵修南城」二十七丈。《三》

十六年,太谷縣知縣署徐溝縣事包秉奎捐俸修東城二十五丈。後三河數漲,復壞東城六十八丈有奇。四十九年,知縣王嘉謨捐俸勸輸。北關土堡城 ,周圍四百二十丈,高二丈七尺。懷遠堡城 ,周圍一百五十三丈,高二丈七尺。西楚王堡城 ,周圍一百七十丈,高三丈五尺。大常堡城 ,周圍一百四十五丈,高三丈。清源縣城池 ,「隋開皇十六年因梗陽故城築,周圍六里二百步,闊一丈,基倍之,高一丈八尺,池深一丈二尺,闊一丈五尺。南、西、北三門,上建戍樓,周以女牆。」 明弘治二年,知縣胡顯宗開東門,後因汾河水患,復塞。嘉靖後,知縣于資、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