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6 (1700-1725).djvu/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年革。十四年復置,隸太原府。

皇清因之,編戶,舊七里,今五里。

平定州

周春秋晉地。秦屬太原、上黨二郡。漢為上艾縣地太原東境。東漢屬恒山國。晉屬樂平郡。南北朝魏為西陽郡,後復為樂平郡,改上艾曰石艾縣。隋初郡廢,屬遼州。後州廢,屬太原郡,又以石艾縣屬受州。唐初屬遼州,後復屬并州,又改為廣陽縣,因縣西八十里有「廣陽故城」 云。宋初以鎮州廣陽縣建為平定軍。蓋太祖征太原先克此縣,遂因隸鎮州。及太宗平河東,因改廣陽為平定縣。後廢遼州,省平城、和順二縣入遼山,隸平定軍,尋復隸遼州,二縣復舊。金改為軍平定州為太原支郡,仍領平定、樂平二縣。元省平定、樂平二縣入焉,尋復樂平縣。明為平定州,隸太原府,領縣一:

皇清因之,編戶。舊三十三里,今二十一里。

樂平縣

周春秋為山東皋落氏之國。晉伐之,遂得其地,後入於趙。秦屬上黨郡。漢為沾縣。三國魏因之。晉析置樂平郡,治樂平縣,沾縣屬焉。南北朝魏太武初,郡縣皆省。至明帝孝昌二年,于遼州和順縣置樂平郡及縣。北齊移治沾城,即今治。隋初郡廢,以縣屬遼州,又分置東山縣。大業初,省遼州及東山縣,以樂平屬并州。唐初置遼州於樂平,後徙州治遼山。五代皆因之。宋為平晉軍,尋復為樂平縣,屬平定軍。金為皋州,尋廢,以縣屬平定州。元為樂平縣,尋省入平定州,後復置,屬平定州。明為樂平縣,隸太原府平定州。

皇清因之,編戶。舊十里,今七里。

忻州

周。春秋時屬晉,後屬趙。秦屬太原郡。漢為太原之陽曲縣地。東漢末,於此置新興郡治九原。晉改為晉昌郡。南北朝魏置肆州治於秀容城。後周徙肆州治於鴈門郡。隋初,復立新興郡及雲州,後改郡為忻州,取界內「忻水」 為名。大業初,廢雲州及忻州,以其地入樓煩郡。唐復置新興郡,領秀容縣,復為忻州,又置定襄縣。天寶初,改定襄郡。乾元初,復為忻州,屬河東路。五代宋仍舊,置團練使于此。金置刺史,為太原府支郡,屬河東北路。元為九原府,尋復為州,領秀容、定襄二縣。明為忻州,隸太原府,領縣一:

皇清因之,編戶。舊五十三里,今四十七里。

定襄縣

漢陽曲地。東漢末既移其民於太原近界置定襄縣,以處塞下遺民,入新興郡。三國魏因之。晉惠帝時,遷弘農人楊釗等三千戶於此,改曰晉昌縣。南北朝魏復為定襄縣。隋省入秀容縣。唐初,復置定襄,屬忻州。宋省。元祐初復置。金元仍舊。明為定襄縣,隸太原府忻州。

皇清因之,編戶。舊二十五里,今一十三里。

代州

周春秋時晉地,後屬趙。秦為鴈門郡。漢汾陰館即此。三國魏徙鴈門郡南度句注,治廣武城,即今州西故城。晉因之。南北朝魏置梁城、繁峙二郡于此,尋廢,移治廣武東上館城,即今治。後周移肆州治此。隋初郡廢,置代州,改廣武曰鴈門縣。大業中,改州為鴈門郡。唐置代州總管。天寶初,改鴈門郡。乾元初,復為代州,屬河東道。宋因之,置防禦。金置代州振武軍,隸河東北路。元罷軍,仍為代州,以鴈門縣省入,隸太原路。明洪武二年,改縣。八年,復為州,隸太原府。領縣三,置振武衛;又置守禦所于鴈門,隸本衛。

皇清因之,編戶。舊四十一里,今仍舊。

五臺縣

漢為慮虒縣,屬太原郡,以界內有慮虒水云。晉省。南北朝魏復置新興郡。北齊改屬鴈門郡。隋改為五臺縣,因山為名。唐屬代州。五代、宋皆因之。金陞為臺州,隸太原府。元因之。明改為五臺縣,隸太原府代州。

皇清因之,編戶。舊一十五里,今九里。

繁峙縣

漢舊縣,屬鴈門郡。晉因之。南北朝魏置繁峙郡。東魏復置武州于此。北齊改為北靈州,尋廢。後周郡縣並廢。隋開皇中,復置武州及吐京、新安三郡,徙治城中。大業中,移縣置武州城,屬鴈門郡。唐復移今治。宋屬代州。金為堅州,隸太原府。元因之。明改為繁峙縣,隸太原府代州。

皇清因之,編戶。舊一十九里,今九里。

崞縣

漢舊縣,屬鴈門郡。漢末廢,晉復置。南北朝魏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