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6 (1700-1725).djvu/40

此页尚未校对

城垣,開門引水,動帑金七千九百三兩四錢五分,軍壯三千九百七十三名。李中丞捐酒課銀一千五百兩,知縣左司諫董其事。城高連子牆四丈二尺,開東門,砌水道。于是減敵臺二,減垛口七十。減原議七鉤七紝數目,留三四層不等。又減娘娘山青石,用此。門外砂石,減漫頂磚一層,城壕未浚,當年水灌南城膨二十丈。明年,北城崩三十八丈。三十八年,知縣李士俊補完北城,心勤功實,刱建鼓樓、市樓、東門城樓、東南角樓。但於《舊志》所載重壕者,巧鬻民家,頓成私畝矣。三十九年,知縣程希堯經營樓鋪。今城多傾圮,尚欠修葺。

東郭城 「東、西南三關,各設一門。明正統二年增築。嘉靖三十三年,碾水衝南面,止存東西兩門,議築未果。天啟末年,修築未完。崇禎四年,流寇入關,焚燬廬舍。五年、六年,草率修葺,未得堅固。」 今南面磚頹一十九丈,西面磚頹一十四丈,城門亦損壞久,議修築未果行。

兩嶺關城 ,在縣南六十里。繚以土城,週圍三百五十步,高一丈一尺。

河曲縣城池 「舊城周圍六里許,宋太平興國七年建。元至正間,尚鎮撫另築南門小城,三面皆臨深溝,歲久傾圯。明景泰間重修。嘉靖間,本道張巡以南城遼闊,止留東西二門,俱仍土舊。萬曆間,給諫苗朝陽建議興築,巡撫侯于趙調軍兵萬餘,鳩村包砌,城高三丈五尺,石基入垣七尺,磚入五尺,內外女牆,兩門層」 樓,築水道,分上、中、下三鋪:「上自儒學前左流出木瓜崖下,中自中街出城後小溝井;一自西街流入小井溝,下自西南街流出城南雷家溝。」 崇禎間,賊踞城,病渴授首。安撫太原令崔從教請築南門水城,糜帑數萬,僅築東南一角,餘僅土垣,穿得五井,不越數尺,尋即湮廢。

皇清順治五年,巡撫祝公督繕城垣,概發賑米數十。

石。又與本道徐淳、知縣馬雲舉捐貲設處,鳩集貧民,開築河曲南門。洞廣五尺,城高四丈有奇,內外包城各十五丈,石基入土七尺,磚入垣五尺,比前加厚。濬井各深四五丈。上建城樓一座,顏曰「清嘯閣」 ,號「觀文門」 ;內西、南城門樓一座,顏曰「庾公樓」 ,號「來翠門。」 外懸扁二,曰「藩屏天室」 、「鞏翊神京。」 內懸扁二:「巖邑雄觀」 、「紫塞、丹霞。舊城門一:東曰朝天,西曰威遠。城樓二:東曰魁星樓,西曰觀音閣。甕城門二:東曰保安,西曰永鎮樓。子營城 在縣北九十里,明宣德間建,周圍四百六十步。

灰溝營城 即河保營城,在縣西北七十里,明宣德間建,周圍五百五十步。

唐家會堡城 在縣西北六十里。明正統間建,周圍一百三十步。

五花城堡城 在縣西北五十里。土城周圍五百步。明萬曆十九年重修。

邊牆 ,自石梯隘起至老營、丫角墩,長二百四十里。惟船灣、斬賊溝、娘娘廟、石城鋪等處天險壁倒廢,辛未築。

平定州城池 上城,漢韓信擊趙下井陘,駐兵於此,築城立寨,以榆塞門,因名榆關。宋改廣陽為平定縣,徙治焉,仍舊城為上城,有南、北門。下城,宋太平興國四年,增築舊城,東北隅九里二十六步,有東西門,門傍各有水門,為嘉水經流之衝,大雨時行,山水暴漲,濱河者患之。元初,總帥聶珪修下城,高一丈五尺,闊九尺,濬濠深淺有差。明成化二十二年,知州吳重修上城北面。嘉靖二十年,北邊大舉深入,直迫城下。參政王儀督知州周尚文重修上、下城。二十二年,知州王齊落成。隆慶二年,雨澇坍塌,知州劉東魯重加修築,巍峨堅固,郡民賴之。

《皇清》仍舊。

樂平縣城池 ,周圍六千一百四十步,高二丈,無壕塹。明正德十年,知縣鄭麟于西門外增護井。小城周圍一百五十三步,高一丈七尺。嘉靖五年,平定州同知崔冕建樓三間。二十年,知縣張武幾于南門建樓三間,外增壕塹,并立敵樓,設弔橋。後知縣竇思林、侯維藩復加修築。按舊志,「本北齊沾化城,隋開皇十六年」增築東、西、南三門:東曰「寅賓」,南曰「東山」,西曰「寅餞。」隆慶元年,知縣竇思林重築。萬曆十八年,知縣余成舉改門重修。崇禎四年,鄉宦趙士吉重修。十一年,知縣呂維重修,「增高垛牆各四尺。」

皇清順治二年,東城塌毀,知縣霍際昌重修,四年復。

毀知縣閻鶴昇重修

忻州城池 城始漢唐,歷代因而新之。西跨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