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6 (1700-1725).djvu/41

此页尚未校对

原東南臨牧馬河,周九里有奇,高二丈五尺。隍二重,深丈餘。明萬曆二十四年,巡撫魏允貞捐課金甃磚石。石砌七尺,磚包厚七重,高三丈,女牆五尺,共高四丈二尺。頂闊三丈,周一十二里。隍三重,深二丈,闊丈餘。四門東「迎暉」 更名「永豐」 ,南「康阜」 更名「景賢」 ,西「留映」 更名「新興」 ,北「鎮遠」 更名「拱辰。」

《皇清》仍舊。

定襄縣城池 :「古城周圍二十五里,舊傳夏后氏所築,頹廢僅存遺址。縣城在古城內北隅,北齊武成河。清二年,周將楊忠築,周圍四里七十三步,卑薄不堪固守。明天順間,屢中外患。嘉靖間,知縣張榮增修。隆慶元年,知縣常世勳郭外東、西、北三面築圍牆,基廣一丈五尺,高如其數。時以它倥傯南面,未築。明年,知縣」 李廷儒大修城池。萬曆元年,知縣王濯征重修西、南門樓。知縣白璧修東、西甕門,各題石刻:東曰「保障」 ,曰「輯寧」 ,西曰「慶成」 ,曰「靖邊」 ,南曰「保泰」 ,曰「宣平。」 小南門曰「永康。」 廢塞北門,萬曆三十二年,知縣王興包修甎城,各城樓,題扁自記。西、北兩處,屢多傾圮。三十六年一百三丈五尺。知縣魏從周補修,四十二年,九十六丈七尺,知縣王立愛補修。增飾各城樓,加以扁聯:「東內仍股肱畿輔」 ,外易「賓暘」 ;西內易「保障」 ,天門外易「寶成」 ;南內易「天中覽秀」 ,外仍「迎薰」 ;小南門內易「塞北」 ,「雄觀」 外仍「映暉」 ;「北南向仍襟帶山河」 ,題聯:「鎖鑰壯金湯,形勝南來誇第一;山河雄帶礪,輿圖北拱可無雙。」 內扁覽勝樓題聯:「樓閣向陽開,風動晉昌,解慍阜財,此地有堯天舜日;城垣當北塞,雉高一路,壯觀固國,何處是漢柱秦關,樓下扁晉陽鎖鑰,北向易四塞金湯」 ,四十四年,北面東傾,圮一十四丈三尺。知縣董一經補修。

皇清康熙四十二年,傾圮「南門磚城一十三丈,《高四》」

丈二尺,闊四尺有奇。至五十一年,恭值

皇恩蠲免租糧,與民休息。德澤涵濡,士民爭思報效。

適奉部文修築城垣,士民咸欣欣然,踴躍赴公。始於是年之三月初十日,至四月二十九日落成。雉堞聯延,樓櫓矗峙,屹然壯觀焉。嗣又以護城坍毀,共估四十二丈;池堰衝囓,共估二百二十二丈五尺。培薄增卑,陂者以平、缺者以補。蜿蜒盤折,周匝靡遺。

代州城池 ,後魏文帝所築。廣武軍重築于明洪武六年,吉安侯陸亨、都指揮使王臻實庀其事。周八里百八十五步,高三丈五尺,周磚之足稱金湯。壕深二丈一尺,水有時淺深,四面故生蓮,嘉靖中淤。今西、北二面復生城門樓四,角樓亦四,警鋪五十,越城、羅城四,門樓稱焉。南無關。

《皇清》仍舊。

西關土城 ,周三里百九十六步,壕深丈許。明景泰元年,參政王英築。

《皇清》仍舊。

北關土城 ,周二里許,南、西、北壕深丈五尺,東塹沙河。明嘉靖三十年新築。

《皇清》仍舊。

五臺縣城池 ,始於元魏,周圍三里餘,二十步,高九丈。東而斷崖樓堞,南面。東半崖樓堞,四面通垣,北面據崖為垣,置南、北、西三門,獨闕東門,磚之自明。隆慶四年,知縣張紹芳始上建南北二樓,外築郭垣護圍。萬曆二十四年,知縣高數仞增修大垣,高三丈二尺,厚二丈五尺。垛口六百三十五,皆磚。敵臺二十五座,門三座,悉包以鐵。萬曆三十五年,知縣李養才增修城樓四座,門各題名:南曰大安門,樓扁,「虒波環清。」 西曰恩綸門,樓扁「金湯鞏固。」 北福寧門,樓扁,「臺上拱翠。」 東面一樓,扁其樓曰「起鳳。」 規制壯麗,足為一方保障。後因虒河衝裂東北城垣各數十餘丈。知縣梁繼祖築之,重修城樓四座,角樓四座。

皇清康熙癸亥歲冬十月,地震,城垣傾裂。知縣周三

進重修四面垛牆、四門城樓、北門甕城。後買王茂德地一百三十三丈,疏渠鑿石。秋霖水漲,則順渠東下。不復侵齧城垣矣。

《西關城 》、南關城 初無垣埤,屢為河水浸汜,以力不繼而罷。

繁峙縣城池 ,唐聖曆二年始築,金、元及明初累修。景泰二年,知縣楊經重修,周圍三里九步,高三丈二尺,池深一丈五尺,門三:東曰「和豐」 ,南曰「淳簡」 ,西曰「安阜。」 萬曆十四年,知縣塗雲路增修,甎包。

皇清順治六年,叛逆劉遷據城,焚城樓,毀睥睨。知縣

張志高重修

崞縣城池 ,元末察罕知院因舊城截築。明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