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6 (1700-1725).djvu/43

此页尚未校对

一在鐵溝,一在新美街,水俱出火石溝,一在學門東,水出厲壇下。溝懸扁城樓,東曰「望東」 ,西曰「安西」 ,南曰「治內」 ,北曰「來遠」 ,城制視舊遂不同。嘉靖三十年,東北潰決百丈餘,知州藍雲鳩工募石,東北角作一梁,長三十丈,闊二丈,深一丈。水東流即今草廠溝。西北角作一渠,各長十餘丈,闊深如前。水由西溝曲流,即今苦水、孫家二溝,門垣女牆,無不完葺。嘉靖四十二年,知州李春芳磚包南門,移建西門。萬曆二十年,巡撫呂閱邊至州,勘得本州土城不足恃,撥軍壯五千餘名磚包。適遇寧夏兵變,不果。萬曆二十九年,兵憲趙至州,慨議磚包,委知州韓朝貢估議,應用匠役四千七百二十名,俱於四路原額修工軍「壯內,撥派應支廩給食米、鹽菜、木植鐵料銀八千六十六兩二錢,俱支用在官雜項銀兩,不費民間一錢一力。」 轉詳巡撫白希繡,允撥太、汾、平、潞等州縣軍壯包完高三丈五尺,長一千九十三丈六尺,四門各建一樓,東曰迎恩,西曰阜城,南曰南薰,北曰鎮朔。城外遺土岡四處,勢甚凌逼。萬曆四十年,知州胡柟削平之。又四十一年、四十二年雨潰水道兩處城圮四十餘丈,申允「留本州軍壯修理,於孫家溝、草場溝各開一水道,建小樓於上,以憑高禦敵,且補風氣。」

皇清順治七年,牛逆據竊「大兵致討」,砲擊壞西南城。

「八十餘丈。」 越歲,知州安世鼎修理後,歷年東、北、西三面塌毀,六處城樓俱圮狼夜入城。康熙六年,知州張光岳修完三處城,約數十丈。南樓一座,窩鋪四座,門房二座,餘三處未修。去任二十四年,知州高起鳳奉文修城,改甃東北角,退故城基數武,修完前壞處各十餘丈,塞故水道於草廠溝、州治衙各鑿池貯水。每「雨甚水溢,輒從《闉闍》橫流。」 二十八年、二十九年,東北城基各壞數十丈,修築未完,陞去。三十七年六月,大雨,城圮六七十丈,東門外衝成谿壑,行人阻絕。知州王克昌鳩工修築北城,自四月起工,至九月止,約長三十六丈,高三丈六尺。又四十九年五月內,修築東城一丈五尺,重建東城門樓,補修南城門樓,俱煥然一新。

護城樓四 一在東城坡下,今存;一在南門外《演武場》,兵毀;一在西門外和尚園,兵毀;一在北城下,今廢。

南關土城 周圍里許。明崇禎間,鄉官王卲請上創築,今壞。

得馬水關城 ,在州東北一百里。繚以土城,周圍一里,高一丈一尺。

寧武關城池 :「明成化元年,築子城,周四里。弘治十一年,都御史魏紳擴城,周圍七里一十三步,高二丈五尺。正德甲戌,都御史盧龍王從憲、副張來儀建寧文堡于關之西山巔,以扼險護城。萬曆元年,都御史趙議包磚石,接高連女牆四丈二尺,濠深五尺。」 二十七年、二十八年,都御史魏元貞從參議劉卿議,土築東西二堡。三十四年,參議郭光復謂:「土堡不足恃為保障,且舊寧文堡建置山巔,年久丘墟,他日將為敵資。」 議俱用磚石包砌。都御史季可其議,本年題修之。共長一千七十餘丈,高三丈五尺。大城四門,建城門樓各一座,俱有瓮城。城四角建角樓四座。大城重門四:東門曰「仁勝」 樓扁「迎恩」 ;南門曰「『迎薰』樓」 ,扁「鳳城」 ,西門曰「人和樓」 ,扁「定遠」 ;北門曰「威敵樓」 ,扁「鎮朔。」 東南小水洞二。東關城門樓各一座,關外七,惟東門有瓮城門曰「久安門。」 東北門曰「拱宸門」 ,南巷門曰「解慍門」 ,南北水門各二,北水門二,塌毀無存。東北小水洞各一,西關城門樓各一座,關外三,惟西有瓮城門曰「永定門」 ,南北水門各一,北水門塌毀無存,南北小水洞各一。一城三堡相聯,屹然金湯之險。觀形勢者咸稱為「鳳城。」

《皇清》仍舊。

邊垣 東至盤道梁界鵰窩梁堡角起,西至陽方口界三十一臺止,邊長二十里零三十二丈,俱已塌毀。

鴈門守禦所城池 周二十里五十六步,高三丈五尺,踞山銜為險門。南北二門,下無壕。明洪武七年築,其餘水峪、白草等口,稱「扼塞城」 ,俱不逮鴈門十之七。它官民堡,亦無甚高堅者矣。

《皇清》仍舊。

寧化守禦所「城池 ,隋立汾源宮時建,周六里四十一步。明洪武二年,因舊址東畔依山坡改建,周二里一百九十六步,高三丈一尺,池深一丈五尺,西南北三門。萬曆三十四年,寧武道郭光復磚石包築。」